新華網銀川5月14日電(記者曹健)記者從寧夏回族自治區科技廳社會發展處獲悉,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黃河河套地區鹽堿地改良及脫硫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近日通過科技部驗收。
寧夏引黃灌區是中國十二大灌區之一,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譽,其所在的黃河河套地區更是中國最重要的后備耕地儲備區域之一,也是中國中東部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
然而這一區域三分之一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鹽漬化問題,還有900多萬畝鹽堿荒地。土壤鹽漬化問題嚴重威脅地區糧食安全,制約了地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綠洲生態系統的建設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為了實現黃河河套地區不同類型鹽堿地的合理開發利用,自治區科技廳組織寧夏大學等單位將鹽堿地改良、脫硫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以及退化生態恢復有機結合。
經過4年科技攻關,研究突破了鹽堿地堿性成分不易改良的技術瓶頸,構建了脫硫廢棄物改良堿化土壤和鹽堿地設施農業等5個技術集成模式,開發出一批鹽堿土專用改良劑,形成地方技術標準15項,技術推廣面積6730公頃,資源化處理寧東馬蓮臺電廠脫硫廢棄物18萬噸;項目年直接新增產值5.5億元,惠益10萬戶35萬多農民。
寧夏引黃灌區是中國十二大灌區之一,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譽,其所在的黃河河套地區更是中國最重要的后備耕地儲備區域之一,也是中國中東部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
然而這一區域三分之一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鹽漬化問題,還有900多萬畝鹽堿荒地。土壤鹽漬化問題嚴重威脅地區糧食安全,制約了地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綠洲生態系統的建設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為了實現黃河河套地區不同類型鹽堿地的合理開發利用,自治區科技廳組織寧夏大學等單位將鹽堿地改良、脫硫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以及退化生態恢復有機結合。
經過4年科技攻關,研究突破了鹽堿地堿性成分不易改良的技術瓶頸,構建了脫硫廢棄物改良堿化土壤和鹽堿地設施農業等5個技術集成模式,開發出一批鹽堿土專用改良劑,形成地方技術標準15項,技術推廣面積6730公頃,資源化處理寧東馬蓮臺電廠脫硫廢棄物18萬噸;項目年直接新增產值5.5億元,惠益10萬戶35萬多農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