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躍式發展后 三大問題亟待解決
在過去的十年間,我國磷肥產業實現了突飛猛進的飛躍式發展,四川大學化工學院教授鐘本和認為,中國磷復肥行業已具備了向國外發展、建設磷化工強國的技術優勢和產業基礎,具體包括:一是中國磷復肥產量世界第一;二是料漿法磷銨為世界領先;三是磷酸生產和凈化技術在規模和技術上走在世界前列;四是選礦技術已趕上先進行業。
產能過剩的問題日益惡化;硫、鉀資源對外高依賴性沒有得到有效緩解;磷石膏堆存和利用的問題已成為制約行業生存和發展的主要難題;行業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危機。
我國磷復肥產能過剩矛盾已十分突出。雖然國內有生產許可證的復混肥企業已由高峰時的 4400 多家下降到 3400 多家,過磷酸鈣和鈣鎂磷肥企業由 1100 多家下降到 700 多家,但產能依然巨大,企業工率普遍不高。截至 2013 年底,我國磷酸二銨、磷酸一銨國內產能過剩的比例均超過 100%。與此同時,我國硫鉀資源對外依存度依然較高,2013 年進口硫磺已占世界貿易量的 33.6%,加上進口有色金屬礦產帶進來的硫和進口的硫酸,我國的硫資源對外依存度仍高達 50%。2013 年進口的各種鉀肥約占世界貿易量的 21%,國產鉀肥的自給率約為 52%。
由于產能過剩嚴重,而國內需求有限,部分企業還需要通過出口平衡淡旺季生產矛盾,化解過剩產能和高價進口原材料帶來的經營風險。雖然 2014 年出口政策相對寬松,但相比于摩洛哥、突尼斯、美國等傳統出口型國家,我國的磷肥產品缺乏價格和質量優勢,國際市場競爭力不強,出口形勢仍不樂觀。
磷石膏堆放安全已經成為行業的一道坎。我國磷化工的突出問題還在于磷石膏的安全環保堆存和綜合利用。工信部節能和綜合利用司雷文處長表示:磷石膏已關系到企業生死存亡,已經成為擺在我國磷肥產業面前的一大課題。我國磷石膏年產生量大,現有堆場建設年限跨度長、數量多、分布廣、堆存量大,加之近年來極端天氣狀況頻頻出現,不確定的因素增多,因此,如何切實加強磷石膏庫建設運行的規范管理,做到安全環保長周期運行,應引起行業、企業的高度重視。
有機磷化工產品開發滯后。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副總工程師葉麗君特別提出,我國磷化工行業產品結構不夠合理,低附加值的無機磷化工產品比例大,高附加值的有機磷產品比例較小,很多企業的產品還停留在大宗的幾種傳統產品上,行業目前面臨的突出問題是:一方面有機磷產品需求增長較快,每年需進口;另一方面現有磷化工企業以落后的生產技術和原料路線以較小的規模生產有機磷產品,產品品種單一,缺乏競爭力。我國的磷化工企業生產規模比較簡單,大多數企業基本上是黃磷到熱法磷酸再到三聚磷酸鈉或六偏磷酸鈉等,主要以大宗磷酸鹽產品為主。生產品種單一,產品規格少,多為普通工業品,精細磷化工產品較少,尤其是專用品更少。
中國磷肥工業協會理事長周竹葉:
中國的磷復肥工業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需要促進這個傳統行業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轉變。要重點做好強化結構調整、科技創新、節能減排,加快行業發展方式轉變。
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處長雷文:
從產業要健康持續發展角度來看,磷肥產業必須要從傳統發展模式向循環發展模式轉變。磷石膏的綜合利用已經成為磷肥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磷石膏綜合利用的好與不好,將直接影響到磷肥行業的發展好與否。加強磷石膏的綜合利用已經是企業發展的必經之路。
國家化肥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上海)副主任商照聰:
雖然目前行業面臨著產能過剩的局面,但是化肥用量下降的趨勢也將逐漸顯現。在發達國家已經走過化肥用量下降時段,中國未來十年必將面臨拐點,快慢將取決于土地流轉政策的貫徹和用肥知識的網絡普及等。
上海化工研究院化肥所副所長陳明良:
我國化肥消費的高速增長期已基本結束,將進入結構調整時代,總量保持穩定并且可能會出現降低趨勢,尤其是磷肥的施用量可能會減少。
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能源化工處副總工程師葉麗君:
磷肥行業去產能化的任務繁重,企業對現有裝置進行改造,向磷酸鹽行業發展是可行的方向之一。通過對濕法磷酸精制,生產工業級磷酸和磷酸鹽,能延長產業鏈,提高經濟效益。
四川大學化工學院教授鐘本和:
目前磷化工產能過剩問題突出,解決此問題需多方努力,采取各種措施加以解決。從技術方面認為,一是要發展磷肥新品種。二是可以采取向國外輸出技術,把精力放到國外去打市場。三是發展高純磷化工。可重點發展高純化、超微細、具有特種功能的精細磷酸鹽品種;積極發展精細、有機、高端磷化工;著力發展高端磷化工產業。
產能化的關鍵在于調整結構
面對目前的嚴峻形勢,中國磷肥工業協會理事長周竹葉提出:加快發展方式轉變,首先要從 “強化結構調整、科技創新、節能減排”做起。
一是要把“結構調整”作為加快“轉方式”的主攻方向。在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中,一定要明確調整重點,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二是要把“科技創新”作為加快“轉方式”的重要支撐。目前,創新能力較弱、研發投入不足、創新人才缺乏、科研成果轉化程度較低等在一些企業中還普遍存在,這種狀況必須加以改變,要采取多種措施提高我們的科技創新能力,延伸產業鏈,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含金量”。三是要把“節能減排、清潔生產”作為加快“轉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我國現在的磷酸二銨及復混肥產品與進口產品在粒度、含量的穩定性等質量水平上還存在差距,產品能耗、物耗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也有一定差距,磷石膏中的磷和氟的含量處于危險固體廢棄物的邊緣,這些問題都應該通過創新驅動和提高管理水平加以解決,企業今后在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上下功夫,瞄準國內外先進水平和標桿企業,采取多種辦法實現節能、降耗、減排。
在談到應對產能過剩的問題上,鄭州大學化工與能源學院副院長湯建業表示:產能過剩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適度的過剩不但可以保證國家的糧食安全,也能帶來企業之間的競爭,通過競爭去創新和降低生產成本,淘汰落后產能,因此,化解化肥產能過剩不是簡單的壓產,而是通過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保持行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政府、企業、行業協會三方面都應在化解產能過剩方面發揮各自的作用,政府應通過科技規劃、嚴格行業準入、加快落后產能退出、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強化宏觀調控和市場監管,引導現有企業進一步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鼓勵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不斷提高產業集中;企業應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加強自主創新、開拓國際市場、推進兼并重組化解產能過剩;行業協會應當加強行業發展監測與預測預警、發揮行業協會所長對行業投資提供意見,同時推進行業標準制訂與行業規范化。
處理好磷石膏成為企業樹立生態理念的標志
在周竹葉看來,調整產業結構的同時,企業需要提高生態文明意識,著力研究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以及磷復肥生產過程中磷得率和氟的回收利用率,減少養分浪費和對環境的潛在污染。延伸售后服務,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和用肥指導,以服務帶動產業發展,避免由于施肥不當對土壤造成二次污染。特別將做好磷石膏的處理處置提高到威脅全行業生存和發展的高度,積極推進磷石膏的綜合利用。一是按照“磷石膏庫安全技術規程”和“磷石膏堆場建設和運行管理辦法”有關要求,加強檢查,確保現有磷石膏堆場安全環保穩定運行;二是加強磷石膏無害化處理的研究,降低堆存的潛在風險;三是積極根據當地情況和自身條件,因地制宜制定出磷石膏綜合利用的實施方案;四要加大技術研發和市場拓的力度,不斷提高磷石膏綜合利用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占有率。
湯建業告訴記者,我國磷石膏放射物質含量低,相比其他國家具有明顯優勢。我國磷石膏利用率已達到24.3%,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但磷石膏治理存在投資大、周期長、回報小的特點。目前需要在磷石膏中二水硫酸鈣含量、附著水含量等指標方面進一步優化。通過研發新技術,提高磷得率、磷石膏系凈化效果,降低磷石膏的雜質含量,提高磷石膏質量和穩定性,為磷石膏資源利用創造條件;完善標準體系建設,制定磷石膏渣場建設標準及堆場事故處理應急預案。
新型肥料也要去概念化
上海化工研究院化肥所副所長陳明良表示,當前很多新型肥料仍處于前期預研階段,技術還不成熟,應用效果不穩定,并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試驗證明,但市場上魚龍混雜,某些企業以新型肥料為名,夸大功效,炒作概念,誤導消費者,影響農民正常購肥、用肥行為。目前世界各國肥料使用現狀仍以常規肥料為主,從當前生產實踐來看,肥料工作的重點還是應該放在提高科學施肥水平上,完善施肥技術、推廣平衡施肥理念,常規肥料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仍將是肥料應用的主流。國家化肥質檢中心(上海)副主任商照聰針對當前國內的化肥市場提出統一評價尺度,規范和引領行業發展,配合國家政策,調控發展方向和節奏。他認為,他認為,通過對現有肥料與其他物料的組合加工以及對已有肥料功能的再認識,施肥裝備、技術創新和完善,輔之科學施肥指導細化,改善作物生長環境、提高作物產量與品質、實現作物特定品質、控制供肥過程,滿足特定需求,實現肥料、作物與土壤、水環境的可持續和諧將成為未來行業發展的總體方向。在國內磷肥市場需求日益萎縮的情況下,周竹葉建議企業一方面練好內功,提高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另一方面積極尋找和辟國外市場,以多種方式轉移國內競爭壓力,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促進國內產業健康發展。
云南云天化國際化工有限公司三環分公司廠長索保軍:
目前,磷復肥行業的磷石膏庫數量多、分布廣、堆存量大,磷石膏庫的現狀是良莠不齊,有些地方存在問題已引起各層面的高度重視。云天化國際三環分公司的磷石膏庫是濕排濕堆、典型的山谷型大型磷石膏庫。自2003年建設、2006年1月建成投用以來,一直將其作為重要的危險源加以嚴格管理。提高操作控制指標,保障安全運行。深入實施創新管理,鞏固安全管理成效。按照有關規定和標準,實現了磷石膏庫科學化、標準化、規范化日常安全生產管理。
甕福(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磷肥廠廠長
楊毅:
甕福集團多年來一直在開展技術創新,培育核心競爭力,建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建設了選礦、制酸、制肥、精細磷化工研究、伴生資源綜合利用、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實驗研究室,開展行業關鍵性、前瞻性和共性技術研發,形成了具有甕福特色的“產學研”合作機制。始終堅持“引進、吸收、消化再創新”的技術引領戰略,有力地推進了我國磷肥和磷化工行業的技術進步。甕福還堅持“3R”(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不斷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堅定不移地實踐循環經濟,實現保護環境與增加效益相得益彰。
銅陵化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技術中心
副主任胡成軍:
加大磷石膏綜合利用的力度,是破解困擾磷復肥行業健康持續發展瓶頸的重要措施。依靠科技創新是加快磷石膏綜合利用步伐的主要途徑。目前,銅化集團磷石膏綜合利用率已經超過100%,歷史堆存的磷石膏正逐年減少,提前實現了磷肥行業提出的“十二五”末磷石膏綜合利用率30%的目標要求,處于行業領先水平。
云南三環中化化肥有限公司魏正坤:
對于磷復肥企業而言,能源及原材料的消耗在生產成本中占有較大比重,在產能嚴重過剩、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減少能源及原材料的消耗,降低生產成本,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是所有企業追求的目標。三環中化以建立能源管理體系為契機,以強化能源管理為中心,明確職責,梳理流程,鍛煉隊伍,培養人才,摸清了各種消耗的構成及消耗的途徑,降低了各單位產品的能源消耗,帶動了企業管理整體水平的提升。
在過去的十年間,我國磷肥產業實現了突飛猛進的飛躍式發展,四川大學化工學院教授鐘本和認為,中國磷復肥行業已具備了向國外發展、建設磷化工強國的技術優勢和產業基礎,具體包括:一是中國磷復肥產量世界第一;二是料漿法磷銨為世界領先;三是磷酸生產和凈化技術在規模和技術上走在世界前列;四是選礦技術已趕上先進行業。
產能過剩的問題日益惡化;硫、鉀資源對外高依賴性沒有得到有效緩解;磷石膏堆存和利用的問題已成為制約行業生存和發展的主要難題;行業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危機。
我國磷復肥產能過剩矛盾已十分突出。雖然國內有生產許可證的復混肥企業已由高峰時的 4400 多家下降到 3400 多家,過磷酸鈣和鈣鎂磷肥企業由 1100 多家下降到 700 多家,但產能依然巨大,企業工率普遍不高。截至 2013 年底,我國磷酸二銨、磷酸一銨國內產能過剩的比例均超過 100%。與此同時,我國硫鉀資源對外依存度依然較高,2013 年進口硫磺已占世界貿易量的 33.6%,加上進口有色金屬礦產帶進來的硫和進口的硫酸,我國的硫資源對外依存度仍高達 50%。2013 年進口的各種鉀肥約占世界貿易量的 21%,國產鉀肥的自給率約為 52%。
由于產能過剩嚴重,而國內需求有限,部分企業還需要通過出口平衡淡旺季生產矛盾,化解過剩產能和高價進口原材料帶來的經營風險。雖然 2014 年出口政策相對寬松,但相比于摩洛哥、突尼斯、美國等傳統出口型國家,我國的磷肥產品缺乏價格和質量優勢,國際市場競爭力不強,出口形勢仍不樂觀。
磷石膏堆放安全已經成為行業的一道坎。我國磷化工的突出問題還在于磷石膏的安全環保堆存和綜合利用。工信部節能和綜合利用司雷文處長表示:磷石膏已關系到企業生死存亡,已經成為擺在我國磷肥產業面前的一大課題。我國磷石膏年產生量大,現有堆場建設年限跨度長、數量多、分布廣、堆存量大,加之近年來極端天氣狀況頻頻出現,不確定的因素增多,因此,如何切實加強磷石膏庫建設運行的規范管理,做到安全環保長周期運行,應引起行業、企業的高度重視。
有機磷化工產品開發滯后。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副總工程師葉麗君特別提出,我國磷化工行業產品結構不夠合理,低附加值的無機磷化工產品比例大,高附加值的有機磷產品比例較小,很多企業的產品還停留在大宗的幾種傳統產品上,行業目前面臨的突出問題是:一方面有機磷產品需求增長較快,每年需進口;另一方面現有磷化工企業以落后的生產技術和原料路線以較小的規模生產有機磷產品,產品品種單一,缺乏競爭力。我國的磷化工企業生產規模比較簡單,大多數企業基本上是黃磷到熱法磷酸再到三聚磷酸鈉或六偏磷酸鈉等,主要以大宗磷酸鹽產品為主。生產品種單一,產品規格少,多為普通工業品,精細磷化工產品較少,尤其是專用品更少。
中國磷肥工業協會理事長周竹葉:
中國的磷復肥工業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需要促進這個傳統行業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轉變。要重點做好強化結構調整、科技創新、節能減排,加快行業發展方式轉變。
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處長雷文:
從產業要健康持續發展角度來看,磷肥產業必須要從傳統發展模式向循環發展模式轉變。磷石膏的綜合利用已經成為磷肥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磷石膏綜合利用的好與不好,將直接影響到磷肥行業的發展好與否。加強磷石膏的綜合利用已經是企業發展的必經之路。
國家化肥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上海)副主任商照聰:
雖然目前行業面臨著產能過剩的局面,但是化肥用量下降的趨勢也將逐漸顯現。在發達國家已經走過化肥用量下降時段,中國未來十年必將面臨拐點,快慢將取決于土地流轉政策的貫徹和用肥知識的網絡普及等。
上海化工研究院化肥所副所長陳明良:
我國化肥消費的高速增長期已基本結束,將進入結構調整時代,總量保持穩定并且可能會出現降低趨勢,尤其是磷肥的施用量可能會減少。
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能源化工處副總工程師葉麗君:
磷肥行業去產能化的任務繁重,企業對現有裝置進行改造,向磷酸鹽行業發展是可行的方向之一。通過對濕法磷酸精制,生產工業級磷酸和磷酸鹽,能延長產業鏈,提高經濟效益。
四川大學化工學院教授鐘本和:
目前磷化工產能過剩問題突出,解決此問題需多方努力,采取各種措施加以解決。從技術方面認為,一是要發展磷肥新品種。二是可以采取向國外輸出技術,把精力放到國外去打市場。三是發展高純磷化工。可重點發展高純化、超微細、具有特種功能的精細磷酸鹽品種;積極發展精細、有機、高端磷化工;著力發展高端磷化工產業。
產能化的關鍵在于調整結構
面對目前的嚴峻形勢,中國磷肥工業協會理事長周竹葉提出:加快發展方式轉變,首先要從 “強化結構調整、科技創新、節能減排”做起。
一是要把“結構調整”作為加快“轉方式”的主攻方向。在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中,一定要明確調整重點,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二是要把“科技創新”作為加快“轉方式”的重要支撐。目前,創新能力較弱、研發投入不足、創新人才缺乏、科研成果轉化程度較低等在一些企業中還普遍存在,這種狀況必須加以改變,要采取多種措施提高我們的科技創新能力,延伸產業鏈,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含金量”。三是要把“節能減排、清潔生產”作為加快“轉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我國現在的磷酸二銨及復混肥產品與進口產品在粒度、含量的穩定性等質量水平上還存在差距,產品能耗、物耗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也有一定差距,磷石膏中的磷和氟的含量處于危險固體廢棄物的邊緣,這些問題都應該通過創新驅動和提高管理水平加以解決,企業今后在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上下功夫,瞄準國內外先進水平和標桿企業,采取多種辦法實現節能、降耗、減排。
在談到應對產能過剩的問題上,鄭州大學化工與能源學院副院長湯建業表示:產能過剩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適度的過剩不但可以保證國家的糧食安全,也能帶來企業之間的競爭,通過競爭去創新和降低生產成本,淘汰落后產能,因此,化解化肥產能過剩不是簡單的壓產,而是通過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保持行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政府、企業、行業協會三方面都應在化解產能過剩方面發揮各自的作用,政府應通過科技規劃、嚴格行業準入、加快落后產能退出、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強化宏觀調控和市場監管,引導現有企業進一步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鼓勵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不斷提高產業集中;企業應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加強自主創新、開拓國際市場、推進兼并重組化解產能過剩;行業協會應當加強行業發展監測與預測預警、發揮行業協會所長對行業投資提供意見,同時推進行業標準制訂與行業規范化。
處理好磷石膏成為企業樹立生態理念的標志
在周竹葉看來,調整產業結構的同時,企業需要提高生態文明意識,著力研究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以及磷復肥生產過程中磷得率和氟的回收利用率,減少養分浪費和對環境的潛在污染。延伸售后服務,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和用肥指導,以服務帶動產業發展,避免由于施肥不當對土壤造成二次污染。特別將做好磷石膏的處理處置提高到威脅全行業生存和發展的高度,積極推進磷石膏的綜合利用。一是按照“磷石膏庫安全技術規程”和“磷石膏堆場建設和運行管理辦法”有關要求,加強檢查,確保現有磷石膏堆場安全環保穩定運行;二是加強磷石膏無害化處理的研究,降低堆存的潛在風險;三是積極根據當地情況和自身條件,因地制宜制定出磷石膏綜合利用的實施方案;四要加大技術研發和市場拓的力度,不斷提高磷石膏綜合利用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占有率。
湯建業告訴記者,我國磷石膏放射物質含量低,相比其他國家具有明顯優勢。我國磷石膏利用率已達到24.3%,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但磷石膏治理存在投資大、周期長、回報小的特點。目前需要在磷石膏中二水硫酸鈣含量、附著水含量等指標方面進一步優化。通過研發新技術,提高磷得率、磷石膏系凈化效果,降低磷石膏的雜質含量,提高磷石膏質量和穩定性,為磷石膏資源利用創造條件;完善標準體系建設,制定磷石膏渣場建設標準及堆場事故處理應急預案。
新型肥料也要去概念化
上海化工研究院化肥所副所長陳明良表示,當前很多新型肥料仍處于前期預研階段,技術還不成熟,應用效果不穩定,并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試驗證明,但市場上魚龍混雜,某些企業以新型肥料為名,夸大功效,炒作概念,誤導消費者,影響農民正常購肥、用肥行為。目前世界各國肥料使用現狀仍以常規肥料為主,從當前生產實踐來看,肥料工作的重點還是應該放在提高科學施肥水平上,完善施肥技術、推廣平衡施肥理念,常規肥料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仍將是肥料應用的主流。國家化肥質檢中心(上海)副主任商照聰針對當前國內的化肥市場提出統一評價尺度,規范和引領行業發展,配合國家政策,調控發展方向和節奏。他認為,他認為,通過對現有肥料與其他物料的組合加工以及對已有肥料功能的再認識,施肥裝備、技術創新和完善,輔之科學施肥指導細化,改善作物生長環境、提高作物產量與品質、實現作物特定品質、控制供肥過程,滿足特定需求,實現肥料、作物與土壤、水環境的可持續和諧將成為未來行業發展的總體方向。在國內磷肥市場需求日益萎縮的情況下,周竹葉建議企業一方面練好內功,提高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另一方面積極尋找和辟國外市場,以多種方式轉移國內競爭壓力,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促進國內產業健康發展。
云南云天化國際化工有限公司三環分公司廠長索保軍:
目前,磷復肥行業的磷石膏庫數量多、分布廣、堆存量大,磷石膏庫的現狀是良莠不齊,有些地方存在問題已引起各層面的高度重視。云天化國際三環分公司的磷石膏庫是濕排濕堆、典型的山谷型大型磷石膏庫。自2003年建設、2006年1月建成投用以來,一直將其作為重要的危險源加以嚴格管理。提高操作控制指標,保障安全運行。深入實施創新管理,鞏固安全管理成效。按照有關規定和標準,實現了磷石膏庫科學化、標準化、規范化日常安全生產管理。
甕福(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磷肥廠廠長
楊毅:
甕福集團多年來一直在開展技術創新,培育核心競爭力,建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建設了選礦、制酸、制肥、精細磷化工研究、伴生資源綜合利用、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實驗研究室,開展行業關鍵性、前瞻性和共性技術研發,形成了具有甕福特色的“產學研”合作機制。始終堅持“引進、吸收、消化再創新”的技術引領戰略,有力地推進了我國磷肥和磷化工行業的技術進步。甕福還堅持“3R”(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不斷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堅定不移地實踐循環經濟,實現保護環境與增加效益相得益彰。
銅陵化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技術中心
副主任胡成軍:
加大磷石膏綜合利用的力度,是破解困擾磷復肥行業健康持續發展瓶頸的重要措施。依靠科技創新是加快磷石膏綜合利用步伐的主要途徑。目前,銅化集團磷石膏綜合利用率已經超過100%,歷史堆存的磷石膏正逐年減少,提前實現了磷肥行業提出的“十二五”末磷石膏綜合利用率30%的目標要求,處于行業領先水平。
云南三環中化化肥有限公司魏正坤:
對于磷復肥企業而言,能源及原材料的消耗在生產成本中占有較大比重,在產能嚴重過剩、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減少能源及原材料的消耗,降低生產成本,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是所有企業追求的目標。三環中化以建立能源管理體系為契機,以強化能源管理為中心,明確職責,梳理流程,鍛煉隊伍,培養人才,摸清了各種消耗的構成及消耗的途徑,降低了各單位產品的能源消耗,帶動了企業管理整體水平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