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據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NA)發布的數據,2020年全世界增加了超過260GW的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比2019年增長了近50%。根據《2021年可再生能源統計》年報顯示,可再生能源在所有新發電裝機容量中的份額已連續兩年大幅上升。去年增加的所有新增發電產能中,80%以上是新能源,光伏和風能更是占新增新能源的91%。

供需錯配,產業鏈或有望重塑
未來硅片環節承擔降價壓力,硅料和電池的盈利則有望迎來修復。
光伏產業最核心的發展路徑,關鍵在于用光電轉換效率更高的光伏電池,提供更便宜的電能。整個產業鏈從上游硅片設計、電池組裝到光伏組件、直至下游電站裝機,都在找尋“降本增效”的發展之路。
事實上,光伏設備的光電轉換效率在特定環境下其實已經可以做到極高水平,可以超過40%,是當前主流光伏電池的兩倍以上。但成本極高,僅能應用在特種環境下的某些不計成本的場景中,還不具備大規模民用和商用的要求。
從產業鏈來看,成本要從源頭追溯。自2021年開年以來,硅片原材料硅料一直在漲價,年初,以國內單晶復投料為例,成交均價為87.6元/kg;而到了6月下旬,價格已經上漲130元/kg,硅料價格經過4月以后的大幅度上漲,均價基本穩定在210元/kg附近。
從2020年開始,硅料龍頭企業通威股份就開始不斷擴產,可以理解為下游需求量大于當前硅料供給,導致硅料價格不斷水漲船高。
但是光伏產業鏈的終端發電裝機并網需求并不高。
主要導致硅料漲價的原因在于供需錯配,硅料價格的增長傳導至硅片,硅片研發制造的寡頭隆基股份和中環股份也隨即宣布擴產,雙方單晶硅片產能均將超過110億。然而在上游利潤盆滿缽滿的同時,雖然終端光伏發電的發展潛力非常大,但是卻并不急于擴大裝機量,因此這樣上游漲價,下游不買賬的情況,就逐漸擠壓了中游光伏電池和組件的利潤空間,造成了極不平衡的產業鏈結構。
國內在2021年將正式進入“十四五”規劃年,在“碳中和”、“碳交易”的背景下,我國能源結構清潔化將成為推動光伏繼續高速發展的最大驅動力,光伏發電的機遇和潛力不言而喻。
從光伏產業鏈來看,長期以降本增效為目標的情況下,由于產業鏈上、中、下游的盈利情況參差不齊,因此產業鏈有望得到重塑,整體向合理化發展。其中,光伏電池和組件企業的利潤最薄,有動力向上游逐漸延伸,形成一體化企業,把更多利潤留在體內;盈利最好的硅片環節,可能會分擔更大的降價壓力,而硅料和電池的盈利則有望迎來修復。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茜茜)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請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