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據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21日,可統計年內業績數據的129只醫藥行業基金中,除廣發全球醫療保健(QDII)A(人民幣)的年內收益率為正以外,其余128只產品的年內收益率均告負。不過長遠來看,業內普遍仍看好醫藥板塊的投資機會,其中有兩條高增長賽道值得關注,包括創新藥、創新醫療器械等。
創新藥迎來蓬勃發展
隨著加快藥品審評審批等藥政改革的推進,以及港交所允許未盈利生物科技企業上市,藥企們的研發熱情高漲,持續加大投入,整個創新藥產業迎來了蓬勃的發展。國金證券統計顯示,中國制藥工業上市公司的研發投入持續在上升,2021年國內A股上市制藥工業企業的研發費用達到1241億元,2018年以來的整體研發費用復合年增長率達到28.34%。
在持續的研發投入下,我國創新藥獲批數量逐年增長。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數據顯示: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中國藥監局批準上市的1類國產創新藥數量就分別為1個、9個、11個、15個、36個。
與此同時,中國本土醫藥創新研發實力逐步提升,越來越多的藥企走向國際化,將在研的創新藥產品授權給海外藥企開發,或者加速實現產品在海外的上市,比如百濟神州、科倫藥業、石藥集團等大批藥企都有出海的經歷。
目前針對賽道競爭同質化、熱門靶點扎堆的現象,新政已陸續發布,打擊“偽創新”,鼓勵真創新。業內認為,未來以臨床價值為導向、具備創新實力的創新藥頭部企業有望迎來機遇。
而就下半年來看,創新藥目前估值已經大幅回調。國金證券認為,藥品板塊關注業績與估值雙修復機會,關注創新藥研發進展。
創新醫療器械迎機遇
國產醫療器械正陸續迎來利好政策。比如,7月13日,北京市醫保局發布《關于印發CHS-DRG付費新藥新技術除外支付管理辦法的通知(試行)》,明確:創新藥、創新醫療器械、創新醫療服務項目可以不按DRG方式支付,實行單獨支付;7月15日,相關部門發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再次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意見稿》中,明確支持本國產業,并且支持科技創新。
雖然近年來醫保控費、集采降價給創新醫療器械帶來了一些擔憂和市場壓力,但對于械企來說,隨著支持國產產業的政策的發布,意味著未來我國對創新醫療器械的政策導向和政策趨勢會更為清晰,這將有利于加快國產替代的步伐,釋放更大的滲透空間。
根據艾瑞咨詢相關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醫療器械行業市場規模為34,998億元,同比增長4.60%,其中中國的市場規模為8,118億元,同比增長15.50%,預計我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總量將接近萬億,潛力巨大。
業內表示,創新醫療器械前景可期,看好國內具備研發能力和制造能力的醫療器械企業,這些企業未來或在部分領域加快突破進口技術壟斷。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青黎)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