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8月29日,湖北宜昌遠安江北化工園區內一套年產25萬噸磷石膏資源利用示范裝置正式建成投產,裝置已實現連續安全穩定運行并通過了72小時考核,生產出合格的商品硫酸和水泥熟料產品,各項工藝技術指標全部達到設計要求。
據粉體網編輯了解,該項目由成都千礪金科技創新有限公司提供授權專利技術,并與湖北柳樹溝礦業集團旗下宜昌西部化工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的宜昌成遠環保新材料有限公司承擔建設。去年3月建設籌備,7月正式開工,經過與項目施工單位的共同努力,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完成建設任務,今年3月開始轉入單機調試試車。投產后,該示范項目年直接和減排磷石膏的環保間接效益近3000萬元。
據該項目工藝技術發明人,中國化工學會無機酸堿鹽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磷酸鹽專家組組長龔家竹介紹,裝置采用第三代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石膏制酸專利技術,其特點是比第二代石膏制硫酸工藝熱效率利用高,綜合能耗節約30~40%,投資節省三分之一以上,并完全實現磷石膏資源化全循環全利用,為磷化工吃干榨盡開辟了一條新路徑。
龔家竹指出,磷石膏是高濃度磷肥和濕法磷化工生產的最大副產物,每噸濕法磷酸根據磷礦的氧化鈣含量多寡,約在4-5噸磷石膏,全世界每年生產濕法磷酸在4000萬噸上下,產生磷石膏2億噸。中國磷化工產業占全球40%,每年生產濕法磷酸1600余萬噸,副產磷石膏9000余萬噸。因區域市場半徑與地方資源屬性,年利用率全平均不到20%,主要以占地堆存為主,耗用大量的土地并帶來環境保護與管理安全的風險。比如,在宜昌一噸磷石膏全生命周期費用為100元人民幣,北美地區在150元左右,環保治理成本極高,磷石膏已成為行業當前與未來迫切需要面對與徹底解決的難題。
據柳樹溝礦業集團西部化工董事長鄭旭東介紹,柳樹溝礦業擁有三座磷礦山資源,設計能力為年產260萬噸磷礦石,是湖北省乃至全國第一家采用重選、光電選礦,實現磷礦中低品位分級采選的化學礦業集團。磷石膏制酸項目的建成對柳樹溝礦業意義深遠,是該集團從磷礦石開采到磷化工生產,磷石膏廢副全產業鏈資源循環利用示范的新突破。同時,也將推動國內磷化工企業向硫資源循環利用方向發展,為消滅磷石膏的堆放處置,保護環境,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創造了顯著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
龔家竹介紹說,盡管目前有多種途徑利用磷石膏,如直接用于建筑材料,做石膏板、石膏砌塊、石膏膩子等,但這些領域消化的磷石膏量,相對于龐大的磷石膏產量來說可謂杯水車薪。而且磷石膏與天然石膏、或脫硫石膏等比較,存在諸多不利的競爭因素。以熱電廠為主產生的脫硫石膏為例,熱電行業本身不需要硫資源。據統計2019年熱電廠產生的脫硫石膏利用率僅有80%,每年余下1500萬噸脫硫石膏需要尋求出路。
龔家竹認為,采用第三代技術以磷石膏還原分解生產硫酸和硅酸鹽膠凝材料,將磷石膏中的鈣、硫元素進行綠色全資源利用,生產含硅石灰膠凝料和硫酸,硫酸回到萃取磷酸裝置循環使用,節約原料硫磺用量; 而鈣元素用于生產含硅石灰膠凝料后,減少為生產石灰或建筑膠凝材料對原生資源礦石灰石的開采,節約了鈣資源,不失為一個資源循環利用的有效途徑。
龔家竹表示,磷石膏硫資源循環利用技術創新示范裝置的實施,既解決了現有磷化工不得不產出的磷石膏堆放的環保問題,又將磷石膏中的硫、鈣資源予以資源化利用,同時節約了磷化工生產采購硫磺和硫鐵礦的原料成本。
鄭旭東介紹說,柳樹溝礦業示范裝置以廢棄物磷石膏和相對廉價的煤、或高硫煤為原料,還原分解磷石膏,實現硫資源的循環再利用,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緊貼國家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對發展我國磷肥產業具有積極的影響力,并可促進相關產業經濟發展。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昧光)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