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何向明,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新型能源與材料化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核研院鋰離子電池實驗室(何向明課題組)主任。1982年考入清華大學化學化工系,獲學士和碩士學位,2007年在核研院獲在職博士學位。聚焦鋰離子電池及其關鍵材料研究及工程化近30年。重點圍繞鋰離子電池的電性能、一致性、安全性及可靠性等關鍵性能,以材料化學為核心,通過多學科協同的創新,解決關鍵材料、關鍵設計、制造技術及關鍵測試評估技術問題。獲發明專利授權500余項。
著有《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規模化生產技術》、《聚合物性能與結構》、《電動汽車動力電池系統安全分析與設計》、《鋰離子電池模組設計手冊》等專著。善于因材施教,共同成長,培養了多名清華大學優秀博士/碩士論文獲得者。與多家國際知名大學/實驗室長期保持學術合作。在J. Power Sources, Electrochim. Acta, J. Electrochem. Soc., Nat. Commu., Joule, 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ACS Energy Lett., Energy & Enviromental Mterials, Energy & Enviromental Science, Energy Stor. Mater.《化學進展》等期刊上發表論文600多篇。
何向明課題組
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鋰離子電池實驗室,簡稱“清華大學核研院鋰離子電池實驗室“,又稱“清華大學何向明課題組”。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從事鋰離子電池及其關鍵材料相關的工程科學研究,一直以解決產業技術難點和痛點為目標,深耕鋰離子電池領域30年。通過前沿基礎創新研究和工程技術研發的互促式發展,獲取高價值核心知識產權,并幫助企業掌控技術方向,協助企業培養人才。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從小學到大學,何向明一直想成為“科學家”。1982年何向明考入清華大學化學化工系,在那個我國在經濟、科學、技術等全方位落后于西方的年代,清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將追求卓越和無私奉獻根植于何向明的內心,成為他自我要求的標準。
在何向明工作之初,恰逢國內的鎳鎘電池剛剛起步,原材料都需要從日本進口。何向明的兩位老師——姜長印研究員和萬春榮研究員在1993年研發成功了球形氫氧化亞鎳制備技術并實現了產業化,低成本替代進口材料,使得中國產的鎳鎘電池/鎳氫電池很快占據了全球市場,中國電池企業開始在國際上嶄露頭角。于是,在兩位老師的引領下,何向明教授開始從事鋰離子電池研究。
以需求為導向的鋰電池創新研究
對于“鋰電池能源的發展”,何向明教授認為有很多非常有趣有意義的課題方向值得研究,包括金屬鋰負極和電池安全性等。基本上是從需求端出發,提煉其中的關鍵科學和技術問題,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發展方向。
特別是電池安全性,既有科學挑戰,又有需求導向。課題組從2006年開始電池安全性的研究,一路走來,對安全性的理解不斷深入,對安全性的機理科學研究也不斷深入發展。
而對于目前電車用戶“里程焦慮”的問題,何向明則表示:“不會消失,永遠存在。”三五分鐘把電車充滿電是工程上很難實現的事情。何向明坦言,這種“焦慮”也并非是壞事,是真正驅動市場技術發展的動力,而也正是這種焦慮使得科學家和工程師將電池壽命做的更長、性能做的更好。
人才培養——與優秀的人在一起,向優秀的人學習
在成為清華大學教師后,何向明教授增加了新的愿望,就是“培養頂尖青年科學家”。為培養團隊學生“創新”能力,何向明課題組經常邀請優秀學者做講座,鼓勵學生多參加學術會議,并鼓勵學生做報告,練習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表達和與人溝通的能力。何向明還每周與學生討論,教學相長。團隊對學生的關心也幾乎是方方面面,工作方面除了給創新提供足夠好的支持條件,還會與國外頂尖學者開展合作研究和聯合指導,課題組定期通過內部學術報告會方式進行互相學習和交流,讓學生有更多機會直接接觸優秀學者。在團隊努力下,課題組走出很多領軍人才,助力我國的鋰離子電池行業發展。
參考來源:
1.清華大學官網
2.何向明課題組官網
3.【InfoGuru信息“大師”】清華大學何向明教授專訪:求真求實
4.搜狐科技 五分鐘實現電車快充?清華大學何向明:很難,快充材料與快充電車相差很遠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喬木)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