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由中國粉體網主辦的2025高端金屬粉體制備與應用技術大會暨2025通信電子、3D打印、粉末冶金市場金屬粉國產化交流會于7月17日在湖南長沙隆重召開。會議期間,中國粉體網記者邀請到昆山耀德企業咨詢有限公司首席講師邱耀弘博士做客《對話》欄目,就粉末成型技術及粉末粒徑等問題進行訪談交流。
邱耀弘,1966年生,中國臺灣臺南市人,臺灣科技大學博士,浙江省海歸人才,現任極米(寧波)智能裝備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昆山耀德企業咨詢有限公司創始人以及多家公司法人。主要專長為材料科學與金屬粉末成形技的相互結合。他早在2002年即穿梭兩岸,輔導并推廣金屬粉末注射成形(MIM)與粘結劑噴射之金屬增材制造技術(BJT MAM);自2014年起即協助國內多家金屬先進加工企業解決材料與制造問題;2020年在浙江省寧波創業制造,投入粉末壓制設備的制造;他是“學以致用”的典范,為我國粉末冶金產業貢獻卓越。2023年10月獲得中國粉末冶金創新技術戰略聯盟頒發的年度個人最佳進步獎。
中國粉體網:邱老師您好,在粉末成型技術領域,粉末粒徑一直是大家關注的重點。為什么粉末粒徑對粉末成型技術如此重要呢?
邱博士:粉末與其基本組成的原子、質子甚至是微小的量子,都具有共性:相對尺寸小、數量無限大,但是粉末與基本粒子的不同在于形狀、形貌與可計量。正因如此,粉末可被度量的形狀就是尺寸,控制粉末的粒徑成為粉末制品的關鍵。
中國粉體網:在常見的粉末成型工藝,如金屬注射成形(MIM)中,粉末粒徑具體是如何影響產品質量和生產過程的呢?
邱博士:低比表面積的粗大粉經常帶有粗糙的表面,雖然可以幫助成型過程降低了粉末流動困難度,但是造成了缺陷使粉末制品的輪廓與粗糙度變差;相反的,粉末粒徑越小可以得到更多等軸形狀與較為細致的表面,這可以使粉末制品的精度大為提高,然而,高比表面機會導致成形過程的高摩擦力,甚至發生不可預期的問題。諸如以上,如何控制最佳化的粉末便是掌握粒徑分布,才能使粉末制品獲得成本與精度的平衡。
中國粉體網:對于企業來說,在粉末成型技術中,應該如何根據粉末粒徑來優化生產工藝?
邱博士:粉末粒徑分析儀與篩分器,物理篩網適合制造業大約到400目(35μm左右),小于此粒徑的粉末必須倚賴氣流分篩設備 (0.1μm最小)。建議仍是采用粉末粒徑分析數據:D1~D10 (屬于細粉);D11-D50 (屬于中細粉);D51-D90 (屬于中粗粉);D91-D100 (屬于粗粉)。其中,在粒徑分析數據的高斯分布圖形中,占有少數便是D1-D11及D91-D100的兩個區段,這兩區段被稱為關鍵的少數。細粉段容易在多次制程不斷被消耗 (粉末制品會回收粉末生坯的邊角或是余粉重新利用),當細粉變少影響了制品的粗糙度與尺寸精度;粗粉容易造成表面缺陷、制品裂痕等問題,因此必須要針對細粉與粗粉段進行有效的檢驗分析與管理。
中國粉體網:從您的角度看,當前企業在粉末粒徑控制方面,普遍存在哪些問題,又該如何解決?
邱博士:企業必須要精確控制成本,然而對于粉末的分析與制程管理意識薄弱,又沒有有效的對策,僅能借助粉末原料商的協助,并沒有辦法自己進行處理;在制程中,經常錯誤的使用回收粉末卻苦無有效管理模式,導致制品的缺陷無法改善。簡單而言,因”少”失大,為了收回少量的邊角或是余料粉末,犧牲制品品質。
建立制程前與中的粉末與喂料分析是最重要的手段,有效隔離或添加過細或過粗的粉末,這是企業解決粉末制品不良的關鍵手段。
中國粉體網:您對未來粉末粒徑控制技術在粉末成型領域的發展,有怎樣的展望呢?
邱博士:檢–檢驗:粒徑分析/SEM電鏡分析/Xray衍射分析/ICP成分分析/CS碳硫分析/NOH氮氧氫分析/粉末與喂料的流動指數測試
分–分級:根據制品需求進行粉末分級與調配
磨–研磨加工:分散團聚與分散成分
混–混合助劑:添加粘結劑或是潤滑劑
合–合批:對粉末原料的合批手段
回–回收再利用:粉末制品生坯的邊角與余料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