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碳酸鈣被稱為礦物質中的貴族產品,是產業界一致看好的具有高科技、高附加值和高利潤的無機填料。自20世紀80 年代問世以來,納米碳酸鈣在日本、美國、歐洲等國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用量不斷增加。我國納米碳酸鈣產業發展與世界同步。目前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擁有納米碳酸鈣生產技術最全(有14種技術)、擁有專利技術最多(包括間歇式碳化法、超重力法、多級噴霧碳化法、非冷凍法、膜分散法共5項技術均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產能最大(30多萬噸/年)的國家。
“但這些優勢并未促進我國納米碳酸鈣產業長足發展,也未給相關企業帶來豐厚回報。在諸多因素制約下,我國納米碳酸鈣產業正面臨生死考驗,目前大多數企業微利甚至虧損經營,部分企業已被迫停產。”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鈣鎂分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劉祝增在接受采訪時十分惋惜地說。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納米碳酸鈣這只鳳凰變成了雞呢?
產能增需求減 價格只得“跳水”
2000年,我國納米碳酸鈣產能不足5萬噸,而到了2003年,這一數字猛增至23萬噸,2007年更增至30多萬噸,年均增幅超過70%。產能的驟然增加,使我國納米碳酸鈣迅速由此前的供不應求轉變為供大于求,價格隨之大幅下跌。
2000年以前,由于國內納米碳酸鈣產能嚴重不足,我國每年用于高檔油墨、涂料和專用橡膠密封墊等領域的納米碳酸鈣的需求量為3萬噸,基本依賴進口。進口價超過1萬元/噸,即便國內質量稍次的產品,其市場售價也高達8000~9000元/噸。
進入21世紀,華東理工大學和上海華明高技術(集團)有限公司開發成功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間歇攪拌式碳化工藝。2000年,由北京化工大學國家超重力研究中心陳建峰教授領銜研究的超重力法納米碳酸鈣生產技術開發成功,被譽為是納米碳酸鈣生產技術的一次革命。2005年底,山東盛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清華大學合作開發的膜分散微結構反應器制備納米碳酸鈣技術獲得成功。這標志著我國納米碳酸鈣生產技術躋身世界前列。該技術已分別在山東和陜西建成5000噸/ 年和16萬噸/年裝置。
隨著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的面世并實現產業化,國內納米碳酸鈣產能迅速擴大。這不僅提升了國內納米碳酸鈣技術水平、產品質量和供給能力,徹底改變了國內納米碳酸鈣依賴進口的現狀,而且產品迅速打入國際市場。進口納米碳酸鈣價格因此迅速由此前的1萬元/噸以上,回落至6000~7000元/噸。
2005年以后,國內產能仍在不斷放大,而國內外對納米碳酸鈣的需求開始放緩。兩相一錯,國內納米碳酸鈣供大于求開始顯現。近兩年,在國際石油價格暴漲引領所有商品價格飆升的情況下,納米碳酸鈣價格不僅沒有上漲,反而加速下跌,目前市場售價僅2000~3000元/噸,與普通輕質碳酸鈣價格相差無幾。相關企業的利潤因此大幅縮水,部分企業因入不敷出被迫停產,另有一些企業則放下了“只作貴族產品”的架子,兼營普通輕質碳酸鈣產品,以維持裝置運行。
應用技術滯后 企業“消化不良”
客觀地說,我國納米碳酸鈣生產技術大多已經過關,有的還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即便個別技術有些缺陷,經過實踐和改進后,問題可以得到解決。目前制約我國納米碳酸鈣產業發展的最關鍵因素是納米碳酸鈣的應用技術開發遲緩,無法滿足下游各領域需要——北京化工大學國家超重力研究中心副產任邵磊、山西蘭花華明納米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建民,以及上海華明高技術(集團)有限公司技術開發部主任李福清等專家均這樣認為。
據幾位專家介紹,目前包括納米碳酸鈣生產技術開發單位在內的眾多企業,只注重生產技術的開發、改進和完善,而忽視了納米碳酸鈣應用工程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國內更缺少專門從事納米碳酸鈣應用技術開發的領軍單位或權威部門。最終結果是,雖然我國納米碳酸鈣生產技術世界領先,也能生產出高質量的納米碳酸鈣產品,卻無法“好鋼用到刀刃上”,致使大多企業像使用普通碳酸鈣一樣使用納米碳酸鈣,甚至為了降低成本,無限制地加大納米碳酸鈣的用量,導致產品性能和使用效果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反過來挫傷了使用者的積極性,也平添了消費者對納米材料的誤解,遏制了納米碳酸鈣的應用與推廣。
“2001年,我們斥資7000萬元,采用超重力法技術,建設1萬噸/年納米碳酸鈣生產線,主要看中了該技術過程控制嚴謹,產品質量好,粒徑分布窄,產品市場認可度高、價格高等優勢。按照當時的進口納米碳酸鈣1萬元/噸以上算,即便我們的產品售價只有8000元/噸,也有4000~5000元/噸的毛利潤。哪知項目建成后才發現,該技術雖然先進,但尚有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能耗高、二氧化碳吸收率低、連續生產困難。2005年,我們就徹底停掉了這套生產裝置!痹不粘矕|納米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劉上材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忠告企業在上馬項目時,尤其在選擇工藝技術時,切不可片面追求先進性,而更應看重其實用性和成熟可靠性。
事實上,因不顧自身條件盲目追求先進技術而自食苦果的企業,遠不止安徽巢東納米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家。記者調查得知,當年采用超重力法技術的內蒙古、山西、廣東等地的數家企業均因產業化方面的諸多困難未獲得預想的經濟效益,產量也一直未達到設計產能。目前上述企業的超重力法納米碳酸鈣生產線,大多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為了維系企業正常運營,有的企業被迫采用其他工藝或改做亞納米碳酸鈣及普通輕質碳酸鈣。只有山東盛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家,經過對該工藝不斷完善和改進,并通過加強內部管理和高端市場的開發,取得了成功。該公司副總經理徐西慶告訴記者,他們在原來1萬噸/年的基礎上,對超重力法納米鈣生產線進行了擴能改造,目前產能已達3萬噸/年。加上16萬噸/年膜分散微結構納米碳酸鈣生產線,他們的納米碳酸鈣實際產能已達19萬噸/年。這兩種技術均代表了當今世界最先進的水平,而他們的吸收消化能力也特別強,兩項技術在他們手中都發揮了作用,因此日子過得還可以。
標準缺失競爭無序 “水貨”遍地
沒有統一的納米碳酸鈣國家標準,導致納米碳酸鈣市場魚龍混雜,無序競爭加劇,使優質產品反而沒有了競爭力——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鈣鎂分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劉祝增、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主任羅光生、北京市化工建材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李洪偉,以及廣東嘉維化工實業公司技術總監劉亞雄都指出了我國納米碳酸鈣產業標準缺失的問題。
據他們介紹,目前我國納米碳酸鈣只有一個行業標準。該標準對納米碳酸鈣的定義、測定方法和評判標準等規定均比較粗放。比如,按照國外有關標準規定,只有粒子粒徑小于0.1微米,且比表面積在35平方米/克以上的碳酸鈣粉體,才能稱之為納米碳酸鈣,而該標準對粒子比表面積的規定為“18平方米/克以上”,降低了納米碳酸鈣的質量要求。另外,該標準對粒子分布、檢測項目和檢測方法的規定也比較形式化,操作性不強。其結果使市場監督缺乏依據,以次充好,魚龍混雜現象普遍,好的產品得不到認可。
“真正的納米碳酸鈣產品制造成本要比亞納米級產品高,比普通輕質碳酸鈣更是要高出一倍多。所以,現在國內市場上真正意義上的納米碳酸鈣產品并不多,依我看也就2萬~3萬噸/年。這正是我國納米碳酸鈣產業的悲哀!如果任其發展下去,要不了多久,真正意義上的納米碳酸鈣將不復存在。我們好不容易爭奪到手的國內外納米市場,又要拱手讓給他人。”劉祝增呼吁,必須盡快出臺納米碳酸鈣國家標準,以規范市場秩序和企業行為,推動納米碳酸鈣產業健康發展。
“但這些優勢并未促進我國納米碳酸鈣產業長足發展,也未給相關企業帶來豐厚回報。在諸多因素制約下,我國納米碳酸鈣產業正面臨生死考驗,目前大多數企業微利甚至虧損經營,部分企業已被迫停產。”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鈣鎂分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劉祝增在接受采訪時十分惋惜地說。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納米碳酸鈣這只鳳凰變成了雞呢?
產能增需求減 價格只得“跳水”
2000年,我國納米碳酸鈣產能不足5萬噸,而到了2003年,這一數字猛增至23萬噸,2007年更增至30多萬噸,年均增幅超過70%。產能的驟然增加,使我國納米碳酸鈣迅速由此前的供不應求轉變為供大于求,價格隨之大幅下跌。
2000年以前,由于國內納米碳酸鈣產能嚴重不足,我國每年用于高檔油墨、涂料和專用橡膠密封墊等領域的納米碳酸鈣的需求量為3萬噸,基本依賴進口。進口價超過1萬元/噸,即便國內質量稍次的產品,其市場售價也高達8000~9000元/噸。
進入21世紀,華東理工大學和上海華明高技術(集團)有限公司開發成功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間歇攪拌式碳化工藝。2000年,由北京化工大學國家超重力研究中心陳建峰教授領銜研究的超重力法納米碳酸鈣生產技術開發成功,被譽為是納米碳酸鈣生產技術的一次革命。2005年底,山東盛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清華大學合作開發的膜分散微結構反應器制備納米碳酸鈣技術獲得成功。這標志著我國納米碳酸鈣生產技術躋身世界前列。該技術已分別在山東和陜西建成5000噸/ 年和16萬噸/年裝置。
隨著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的面世并實現產業化,國內納米碳酸鈣產能迅速擴大。這不僅提升了國內納米碳酸鈣技術水平、產品質量和供給能力,徹底改變了國內納米碳酸鈣依賴進口的現狀,而且產品迅速打入國際市場。進口納米碳酸鈣價格因此迅速由此前的1萬元/噸以上,回落至6000~7000元/噸。
2005年以后,國內產能仍在不斷放大,而國內外對納米碳酸鈣的需求開始放緩。兩相一錯,國內納米碳酸鈣供大于求開始顯現。近兩年,在國際石油價格暴漲引領所有商品價格飆升的情況下,納米碳酸鈣價格不僅沒有上漲,反而加速下跌,目前市場售價僅2000~3000元/噸,與普通輕質碳酸鈣價格相差無幾。相關企業的利潤因此大幅縮水,部分企業因入不敷出被迫停產,另有一些企業則放下了“只作貴族產品”的架子,兼營普通輕質碳酸鈣產品,以維持裝置運行。
應用技術滯后 企業“消化不良”
客觀地說,我國納米碳酸鈣生產技術大多已經過關,有的還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即便個別技術有些缺陷,經過實踐和改進后,問題可以得到解決。目前制約我國納米碳酸鈣產業發展的最關鍵因素是納米碳酸鈣的應用技術開發遲緩,無法滿足下游各領域需要——北京化工大學國家超重力研究中心副產任邵磊、山西蘭花華明納米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建民,以及上海華明高技術(集團)有限公司技術開發部主任李福清等專家均這樣認為。
據幾位專家介紹,目前包括納米碳酸鈣生產技術開發單位在內的眾多企業,只注重生產技術的開發、改進和完善,而忽視了納米碳酸鈣應用工程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國內更缺少專門從事納米碳酸鈣應用技術開發的領軍單位或權威部門。最終結果是,雖然我國納米碳酸鈣生產技術世界領先,也能生產出高質量的納米碳酸鈣產品,卻無法“好鋼用到刀刃上”,致使大多企業像使用普通碳酸鈣一樣使用納米碳酸鈣,甚至為了降低成本,無限制地加大納米碳酸鈣的用量,導致產品性能和使用效果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反過來挫傷了使用者的積極性,也平添了消費者對納米材料的誤解,遏制了納米碳酸鈣的應用與推廣。
“2001年,我們斥資7000萬元,采用超重力法技術,建設1萬噸/年納米碳酸鈣生產線,主要看中了該技術過程控制嚴謹,產品質量好,粒徑分布窄,產品市場認可度高、價格高等優勢。按照當時的進口納米碳酸鈣1萬元/噸以上算,即便我們的產品售價只有8000元/噸,也有4000~5000元/噸的毛利潤。哪知項目建成后才發現,該技術雖然先進,但尚有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能耗高、二氧化碳吸收率低、連續生產困難。2005年,我們就徹底停掉了這套生產裝置!痹不粘矕|納米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劉上材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忠告企業在上馬項目時,尤其在選擇工藝技術時,切不可片面追求先進性,而更應看重其實用性和成熟可靠性。
事實上,因不顧自身條件盲目追求先進技術而自食苦果的企業,遠不止安徽巢東納米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家。記者調查得知,當年采用超重力法技術的內蒙古、山西、廣東等地的數家企業均因產業化方面的諸多困難未獲得預想的經濟效益,產量也一直未達到設計產能。目前上述企業的超重力法納米碳酸鈣生產線,大多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為了維系企業正常運營,有的企業被迫采用其他工藝或改做亞納米碳酸鈣及普通輕質碳酸鈣。只有山東盛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家,經過對該工藝不斷完善和改進,并通過加強內部管理和高端市場的開發,取得了成功。該公司副總經理徐西慶告訴記者,他們在原來1萬噸/年的基礎上,對超重力法納米鈣生產線進行了擴能改造,目前產能已達3萬噸/年。加上16萬噸/年膜分散微結構納米碳酸鈣生產線,他們的納米碳酸鈣實際產能已達19萬噸/年。這兩種技術均代表了當今世界最先進的水平,而他們的吸收消化能力也特別強,兩項技術在他們手中都發揮了作用,因此日子過得還可以。
標準缺失競爭無序 “水貨”遍地
沒有統一的納米碳酸鈣國家標準,導致納米碳酸鈣市場魚龍混雜,無序競爭加劇,使優質產品反而沒有了競爭力——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鈣鎂分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劉祝增、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主任羅光生、北京市化工建材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李洪偉,以及廣東嘉維化工實業公司技術總監劉亞雄都指出了我國納米碳酸鈣產業標準缺失的問題。
據他們介紹,目前我國納米碳酸鈣只有一個行業標準。該標準對納米碳酸鈣的定義、測定方法和評判標準等規定均比較粗放。比如,按照國外有關標準規定,只有粒子粒徑小于0.1微米,且比表面積在35平方米/克以上的碳酸鈣粉體,才能稱之為納米碳酸鈣,而該標準對粒子比表面積的規定為“18平方米/克以上”,降低了納米碳酸鈣的質量要求。另外,該標準對粒子分布、檢測項目和檢測方法的規定也比較形式化,操作性不強。其結果使市場監督缺乏依據,以次充好,魚龍混雜現象普遍,好的產品得不到認可。
“真正的納米碳酸鈣產品制造成本要比亞納米級產品高,比普通輕質碳酸鈣更是要高出一倍多。所以,現在國內市場上真正意義上的納米碳酸鈣產品并不多,依我看也就2萬~3萬噸/年。這正是我國納米碳酸鈣產業的悲哀!如果任其發展下去,要不了多久,真正意義上的納米碳酸鈣將不復存在。我們好不容易爭奪到手的國內外納米市場,又要拱手讓給他人。”劉祝增呼吁,必須盡快出臺納米碳酸鈣國家標準,以規范市場秩序和企業行為,推動納米碳酸鈣產業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