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亦“三石”,富亦“三石”,此話足可以概括本溪市南芬區下馬塘鎮的發展之路。由賣礦石到賣鐵粉再到如今的賣鑄件,下馬塘人已真真正正掌握了“點石成金”的本領,使這個資源小鎮向加工業重鎮邁進。
變“自己干”為“請進來”
位于沈丹鐵路本溪市境內的下馬塘鎮,過去曾以“三小”出名。一是鎮小。人口不多,又多居住在七溝八岔里;二是經濟實力小。人多地少,以采礦為主的工業又多是手工操作,小打小鬧,不成氣候;三是名氣小。連許多本溪人也很難說清其區域位置。 “三小”的結果就是一個“窮”字,居民人均收入在全市屬于“第三世界”,鄉財政更是捉襟見肘。
按理說,這里有豐富的“三石”資源,即鐵礦石、方解石、石灰石,又有緊靠鐵道線的交通運輸優勢,不該窮到這個份兒上。問題的癥結就出在沒有很好地利用礦產資源這棵搖錢樹。當年,他們接受了“有水快流”的觀念,也深信“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道理,不許別人伸手,鎮里把采礦作為百姓發家致富的途徑,組織男女老少齊上陣,大打“礦山之仗”。牛車運礦、碾子碎礦,五花八門,一切原始手段都用上了。雖然場面很壯觀,也耗盡了人力物力,但最終也只是弄了個熱熱鬧鬧的場面,經濟效益卻不甚理想。2005年末,省政府將南芬區確定為“發展循環經濟示范區”,區里又將下馬塘鎮確定為“生態工業區”,不僅為鎮里送來了許多優惠政策,同時也送來了改革傳統發展方式、遵循科學發展觀的理念。從那時起,他們打消了單靠自己干的念頭,按采礦規律辦事,豎起了開門辦礦的旗幟,改善投資環境,大張旗鼓地實施招商引資。到去年末,這里已有4戶投資5000萬元以上、與“三石”有關的項目建成投產。今年上半年,工業增加值超過2億元,實現稅金3500萬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5%和93%,而且還有十余戶投資超億元或近億元的項目已開工建設。
變“小開采”為“大開發”
即使是開門辦礦,下馬塘鎮也曾走過一段彎路。開始時,為了吸引資金,他們不惜將大礦源分割切塊,以迎合那些資金較少的投資者。其結果是大礦源被 “五馬分尸”,滿山遍野挖窟窿,小場小礦辦了不少,但對發展經濟并沒起多大的支撐作用,反而造成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破壞。
從去年初開始,他們轉變了資源利用的指導思想,以投資額度和資源情況為標尺,變“小開采”為“大開發”,吸引有實力的大企業參與到礦產資源開發上來。為此鎮里還設置了“四不引”的門檻,即投資額不足500萬元的礦產項目不引;環保不配套或不堅持“三同時”的項目不引;只生產礦石、沒精深加工的項目不引;對于整體大礦源,不達設計標準的項目不引,以此來確保大礦源的完整性和利用率。 “四不引”擋住的只是那些投機者,反而為實力雄厚的大企業騰出了投資空間。太平山方解石開采,一度出現過幾十家小石場、小作坊。鎮里先是引進沈陽客商投資5500萬元,建起了一座方解石深加工企業,接著又引進福建晉江客商投資1億元,上馬了一座大型石料廠。這使得那些小石場、小作坊再無容身之所,自消自滅了。早已被礦販子盯得眼熱的石灰石資源,主體礦源如今已被鎮里賣給沈陽一戶大客商,他們將投資5億元建一座現代化工廠。
下馬塘鎮用“大開發”取代“小開采”,真是受益多多。首先是有利于資源的“吃干榨凈”、充分利用;其次是生產過程中有能力配套成龍,拉長產業鏈條,形成集群優勢;再次是有利于生產中對環境的保護及生產后的生態恢復。 “棄小愛大”已經成為下馬塘鎮礦業發展的一條準則。
變“賣礦石”為“賣產品”
如果今天再說下馬塘鎮名氣小,那就有失公允了。鎮里在深圳、上海等大城市均設有聯絡處,為的就是承接鑄造產業的轉移;在清華大學建有研究室,就是要研究和拓寬方解石產品的深度開發空間。這氣魄,在鄉鎮一級政府還真是不多見。
全鎮年產40萬噸鐵精粉如今不落地就進入了深加工程序。先期落戶這里的興盛鑄業公司,上半年已實現鑄造產值3.2億元、稅金1200萬元,均比上年同期翻了一番。該公司正在建設的三期工程將于明年竣工投產,到時年產值可實現15億元。今年投資8000多萬元成立的聚鑫達公司,采用先進的中頻爐技術,專門生產精密鑄件,可全部消化本公司年產的20萬噸鐵精粉,年產值可達2.2億元。鑄造產業已經成為下馬塘鎮首屈一指的支柱產業。
在清華大學設有研究室的本溪非金屬礦業公司,是全省最大的方解石深加工民營企業,年產高級石粉、塑料母粒等產品20萬噸,年產值3億多元。他們正與清華大學聯合攻關,著手研發高級新聞紙、PC塑管等新產品,不斷拉長方解石的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
變“自己干”為“請進來”
位于沈丹鐵路本溪市境內的下馬塘鎮,過去曾以“三小”出名。一是鎮小。人口不多,又多居住在七溝八岔里;二是經濟實力小。人多地少,以采礦為主的工業又多是手工操作,小打小鬧,不成氣候;三是名氣小。連許多本溪人也很難說清其區域位置。 “三小”的結果就是一個“窮”字,居民人均收入在全市屬于“第三世界”,鄉財政更是捉襟見肘。
按理說,這里有豐富的“三石”資源,即鐵礦石、方解石、石灰石,又有緊靠鐵道線的交通運輸優勢,不該窮到這個份兒上。問題的癥結就出在沒有很好地利用礦產資源這棵搖錢樹。當年,他們接受了“有水快流”的觀念,也深信“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道理,不許別人伸手,鎮里把采礦作為百姓發家致富的途徑,組織男女老少齊上陣,大打“礦山之仗”。牛車運礦、碾子碎礦,五花八門,一切原始手段都用上了。雖然場面很壯觀,也耗盡了人力物力,但最終也只是弄了個熱熱鬧鬧的場面,經濟效益卻不甚理想。2005年末,省政府將南芬區確定為“發展循環經濟示范區”,區里又將下馬塘鎮確定為“生態工業區”,不僅為鎮里送來了許多優惠政策,同時也送來了改革傳統發展方式、遵循科學發展觀的理念。從那時起,他們打消了單靠自己干的念頭,按采礦規律辦事,豎起了開門辦礦的旗幟,改善投資環境,大張旗鼓地實施招商引資。到去年末,這里已有4戶投資5000萬元以上、與“三石”有關的項目建成投產。今年上半年,工業增加值超過2億元,實現稅金3500萬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5%和93%,而且還有十余戶投資超億元或近億元的項目已開工建設。
變“小開采”為“大開發”
即使是開門辦礦,下馬塘鎮也曾走過一段彎路。開始時,為了吸引資金,他們不惜將大礦源分割切塊,以迎合那些資金較少的投資者。其結果是大礦源被 “五馬分尸”,滿山遍野挖窟窿,小場小礦辦了不少,但對發展經濟并沒起多大的支撐作用,反而造成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破壞。
從去年初開始,他們轉變了資源利用的指導思想,以投資額度和資源情況為標尺,變“小開采”為“大開發”,吸引有實力的大企業參與到礦產資源開發上來。為此鎮里還設置了“四不引”的門檻,即投資額不足500萬元的礦產項目不引;環保不配套或不堅持“三同時”的項目不引;只生產礦石、沒精深加工的項目不引;對于整體大礦源,不達設計標準的項目不引,以此來確保大礦源的完整性和利用率。 “四不引”擋住的只是那些投機者,反而為實力雄厚的大企業騰出了投資空間。太平山方解石開采,一度出現過幾十家小石場、小作坊。鎮里先是引進沈陽客商投資5500萬元,建起了一座方解石深加工企業,接著又引進福建晉江客商投資1億元,上馬了一座大型石料廠。這使得那些小石場、小作坊再無容身之所,自消自滅了。早已被礦販子盯得眼熱的石灰石資源,主體礦源如今已被鎮里賣給沈陽一戶大客商,他們將投資5億元建一座現代化工廠。
下馬塘鎮用“大開發”取代“小開采”,真是受益多多。首先是有利于資源的“吃干榨凈”、充分利用;其次是生產過程中有能力配套成龍,拉長產業鏈條,形成集群優勢;再次是有利于生產中對環境的保護及生產后的生態恢復。 “棄小愛大”已經成為下馬塘鎮礦業發展的一條準則。
變“賣礦石”為“賣產品”
如果今天再說下馬塘鎮名氣小,那就有失公允了。鎮里在深圳、上海等大城市均設有聯絡處,為的就是承接鑄造產業的轉移;在清華大學建有研究室,就是要研究和拓寬方解石產品的深度開發空間。這氣魄,在鄉鎮一級政府還真是不多見。
全鎮年產40萬噸鐵精粉如今不落地就進入了深加工程序。先期落戶這里的興盛鑄業公司,上半年已實現鑄造產值3.2億元、稅金1200萬元,均比上年同期翻了一番。該公司正在建設的三期工程將于明年竣工投產,到時年產值可實現15億元。今年投資8000多萬元成立的聚鑫達公司,采用先進的中頻爐技術,專門生產精密鑄件,可全部消化本公司年產的20萬噸鐵精粉,年產值可達2.2億元。鑄造產業已經成為下馬塘鎮首屈一指的支柱產業。
在清華大學設有研究室的本溪非金屬礦業公司,是全省最大的方解石深加工民營企業,年產高級石粉、塑料母粒等產品20萬噸,年產值3億多元。他們正與清華大學聯合攻關,著手研發高級新聞紙、PC塑管等新產品,不斷拉長方解石的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