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能科技(廈門)有限公司
金牌會員
已認證

元能科技(廈門)有限公司
金牌會員
已認證
微觀世界的力量,決定宏觀性能的巔峰。當我們談論鋰電池,總會提到能量密度、循環(huán)壽命、快充能力……這些宏大的性能指標,似乎離我們很遙遠。但是否想過,所有這些性能,都源于電池內部最微小的結構——一顆顆電極材料顆粒的“身體素質”
今天,我們就將視角聚焦到鋰電池的“心臟”之一——石墨負極,并通過一場別開生面的 “單顆粒壓潰測試” ,揭示人造石墨與天然石墨在強度上的驚人差異,以及這如何悄然塑造著電池的性能。
一、 雙雄爭霸:石墨負極的兩大主角
在鋰電池負極領域,石墨材料因其優(yōu)異的導電性和穩(wěn)定的層狀結構,長期占據(jù)著絕對主導地位。而它主要分為兩大派系:
1. 天然石墨:大自然的饋贈
來源: 顧名思義,它源于天然石墨礦經(jīng)過提純、粉碎、球形化等處理而來。
結構特點: 作為大自然的造物,其結構更接近“完美晶體”。石墨化程度高,層狀結構規(guī)整,有利于鋰離子的嵌入和脫出,因此容量相對更高。
優(yōu)劣勢分析: 優(yōu)點是比容量高、成本較低;缺點是因其來源天然,顆粒表面存在較多缺陷和棱角,與電解液的相容性稍差,且批次穩(wěn)定性較差。
2. 人造石墨:科技的結晶
來源: 以石油焦、針狀焦等易石墨化碳為前驅體,經(jīng)過高溫熱處理(石墨化)人工制備而成。
結構特點: 這是經(jīng)過“千錘百煉”的產物。在加工過程中,前驅體中的微小晶粒會重新排列、生長、融合,形成一種復雜的多晶結構。可以想象天然石墨是一塊完整的“大理石”,而人造石墨則是由無數(shù)“鵝卵石”和“水泥”膠結而成的“混凝土”。
優(yōu)劣勢分析: 優(yōu)點是結構更穩(wěn)定,與電解液的副反應少,循環(huán)壽命更長;缺點是工藝復雜,成本較高,且容量略低于天然石墨。

二、 微觀角力場:單顆粒壓潰測試
通過元能科技自主研發(fā)的單顆粒壓潰測試設備可以直觀比較這兩種材料顆粒的“身體素質”。這項測試可以理解為一場微觀世界的“舉重比賽”。在顯微鏡下,挑選出一顆完整的、形狀規(guī)整的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顆粒,然后用一個極細的探針,垂直施加壓力,直到顆粒被壓碎。這個“壓潰力”的數(shù)值,就可以反映單個顆粒的抗壓強度。(更多詳細測試請參考:鋰電新型解決方案 | 單顆粒力學性能測試系統(tǒng))

本文選取了幾種不同的人造石墨(~10μm)和天然石墨(~20μm)進行單顆粒的壓潰測試,測試過程遵循嚴格的標準化步驟:首先,通過乙醇分散制樣,確保顆粒的均勻分布;然后,利用光學顯微鏡定位單個分散顆粒(如下圖);接著,配置實驗參數(shù)并執(zhí)行壓縮測試;測試過程中,觀察并記錄顆粒在壓縮前后的形態(tài)變化。每個樣品通常測試10個以上的顆粒,以確保數(shù)據(jù)的可靠性和統(tǒng)計意義。

三、結果揭曉:人造石墨展現(xiàn)“硬”實力
以下展示部分顆粒的壓潰曲線(壓力-位移曲線),顆粒在被壓縮初期發(fā)生彈塑性形變。當顆粒被壓縮到破碎時,我們稱此時達到顆粒的壓潰點,此時對應的壓力值我們稱為顆粒的壓潰力,表示顆粒在該壓力值情況下被壓潰或者失效。將每個樣品所測的壓潰力大小進行匯總,輸出樣品間壓潰力的對比圖。


基于國標GB/T 43091-2023粉末抗壓強度測試方法,通過顆粒的壓潰力計算得出顆粒的抗壓強度。從測試結果可以看出人造石墨顆粒的平均壓潰強度,顯著高于天然石墨顆粒。

天然石墨就像一本結構規(guī)整但粘合力不強的書,在受到外力時,其層與層之間(范德華力結合)容易發(fā)生滑移和解理,從而導致顆粒從最脆弱的地方碎裂。
人造石墨則像一本由無數(shù)小紙片緊密膠合而成的書。其內部的多晶結構和晶界 在受到外力時,能夠有效地阻礙裂紋的擴展,將集中應力分散到各個方向。裂紋每擴展一段,就會遇到新的晶界阻擋,需要消耗更多能量才能使其完全破碎。這使得人造石墨顆粒更像一個“韌性戰(zhàn)士”。
四、 “硬”核優(yōu)勢如何賦能電池性能?
一顆更堅硬的負極顆粒,對鋰電池來說意味著什么?這絕不是簡單的“肌肉”展示,而是實打實的性能提升。
更強的抗粉化能力,保障循環(huán)壽命:在電池的充放電過程中,石墨顆粒會反復地膨脹和收縮。強度不足的天然石墨顆粒在經(jīng)過數(shù)百上千次循環(huán)后,容易因機械疲勞而破碎、粉化。
更穩(wěn)定的電極結構,助力高能量密度:顆粒越強,在電極輥壓過程中就越不容易被壓碎。這使得制造商可以制備出壓實密度更高的電極。更高的壓實密度意味著在相同體積內可以填充更多的活性物質,從而直接提升電池的體積能量密度。
潛在的快充性能提升:在快充時,鋰離子快速涌入石墨內部,會產生巨大的內應力。強度更高的顆粒更能抵抗這種應力帶來的結構破壞,為開發(fā)更安全、更耐用的快充電池提供了材料基礎。
結 語
透過單顆粒壓潰測試這個微觀的窗口,我們清晰地看到,人造石墨憑借其“混凝土”般的致密結構,其機械強度上優(yōu)于結構規(guī)整但“脆弱”的天然石墨。這份“硬”核實力,最終轉化為了鋰電池更長的壽命、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好的可靠性。
未來趨勢:融合與創(chuàng)新
目前,單純的天然或人造石墨的界限正在模糊,更多的是復合化:
復合石墨:將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按一定比例混合,或者在人造石墨顆粒中引入天然石墨,取長補短,在成本、容量、倍率和循環(huán)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這是當前非常主流的技術方向。
硅碳負極:無論是天然石墨還是人造石墨,其容量都已接近理論極限。未來的方向是在石墨中摻入硅,形成硅碳復合負極,可大幅提升能量密度。此時,人造石墨因其更穩(wěn)定的結構,通常被認為是更好的硅基材料“宿主”
相關產品
更多
相關文章
更多
技術文章
2025-10-15技術文章
2025-09-17技術文章
2025-09-09技術文章
2025-09-05
虛擬號將在 秒后失效
使用微信掃碼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