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在行業資本驅動下,鋰電領域今年依舊“高燒”不退。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在鋰電領域含電池、上游材料、設備、回收等企業發生的兼并購案例就有54起(不含已宣告終止案例),涉及金額超550億元。其中,涉及海外兼并購的有11起。
與此同時,伴隨著兼并購案例的增多,收購終止以及宣告失敗的案例比例也在上升。據統計,今年以來宣告收購終止的案例已超過10起。詳情可查看高工鋰電此前的報道《賢豐控股終止收購慧通和妙盛背后折射2017超10起兼并購失敗之憂》。

由此顯現出的特點是:❶、資本對鋰電優質標的“哄搶”熱度依舊不減;❷、在宏觀層面政策加持下,動力電池產業鏈上企業的估值居高位不下;❸、兼并購的胃口變大,同時收購多家標的的上市公司開始增加;❹、行業兼并購升級,資本將眼光瞄向海外;❺、伴隨著動力電池行業進入深水期,跨界鋰電的風險也在劇增。
高工產研鋰電研究院(GGII)分析認為,隨著鋰電行業集中度提升,未來動力電池產業鏈兼并購將主要呈現以下幾大趨勢:
一是,動力電池企業的兼并購熱度或消退。隨著鋰電行業集中度提升、優質標的快速減少以及監管政策的趨嚴,未來上市公司大舉跨界并購布局鋰電行業的案例或將逐漸減少。弱勢末尾的電池企業大概率淪為代工廠或面臨淘汰。
二是,材料企業兼并購熱度仍會持續。受供給側影響,今年以來,原材料價格持續保持高位態勢,上游材料企業成為上市公司/資本瞄準的重要對象,明年的兼并購熱度預計還會持續。
三是,設備企業更傾向沖擊IPO。伴隨動力電池產能擴張與制造規模升級,鋰電設備企業坐擁行業發展紅利,在新能源汽車行業提振趨勢下,設備企業還將迎來2-3年完整的向上周期。為了配合動力電池企業的發展節奏,走向資本市場將讓設備企業獲得更大發展空間。
四是,國際化戰略將加速。鋰電上游原材料供需失衡價格上漲,促使更多公司積極布局鋰礦,國內企業/資本也紛紛將目光瞄向海外。與此同時,兼并購海外鋰電池先進技術也在加速進行中。在雙積分政策刺激下,預計這股趨勢仍會持續。
值得注意的是,兼并購案例的增多,收購終止/中止的案例比例在直線上升,如賢豐控股、兆新股份、長信科技等。與此同時,在已經完成的收購案例中,業績對賭失敗的案例已經出現,如融達鋰業、美拜電子和蘇州捷力等。
GGII提醒,資本已經成為助推鋰電行業蝶變的重要變量。對于收購方而言,上市公司要警惕面臨估值過高、業績承諾難以兌現、業務整合和產業協同不達預期等風險。對于被收購方而言,資本是一把雙刃劍,如何有效利用外部資本做好做大做強是值得被收購企業深思的長久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