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石,又名氟石,是自然界常見的礦物。化學成分為CaF2(Ca∶F=51.33∶48.67);鈣常被稀土元素釔和鈰代替,(Y,Ce)∶Ca=1∶6;當釔和鈰代替的量較多時,稱為釔螢石或鈰螢石;此外,可含微量的鉛、硅、鎂及鍶等元素和瀝青質。純凈的螢石呈無色透明,但極少見;一般為鮮艷的黃、綠、藍、紫、紅、灰及黑色等;加熱后可失去原色,受倫琴射線照射后可恢復原色;在陰極射線和紫外線照射下發紫色熒光,有時發紅色熒光;有的在酒精燈上加熱后發淡紫色磷光,太陽光曬后也可發磷光。
截止1995年,我國累計探明儲量11325.7×104t,保有儲量2265.0×104t(礦物),主要分布于東南沿海地區的湖南、浙江、福建及江西省,其次分布于中南地區的湖南、湖北及河南省和華北地區的內蒙、吉林省(區),此外,廣東、陜西、河北、山西、安徽、四川、云南、新疆、江蘇、北京及貴州等省、市、區也有分布。
1564年,Agricola發現了螢石的助熔性,此后首先在冶金工業上應用。20世紀中期,化學工業開始應用螢石制造氟化物、開辟了螢石應用的新領域;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化學工業對螢石的需求量與日俱增,到目前為止,其消耗量占總消費量的50%左右。因此,螢石已成為重要的化工礦產資源。此外,螢石還廣泛用于陶瓷、醫藥、電機、航空等領域。
世界螢石市場形勢總體上是按“波浪式”規律周期性地變化的。
我國的螢石市場受世界市場影響不大,形勢一直較好;產量個別年份雖有波動,但波動幅度不大,總體上呈上升趨勢;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上升幅度明顯增大。今后,隨著世界螢石市場的復蘇,中國螢石產量上升幅度會更大。
到目前為止,全國發現并已探明儲量的螢石礦床大約231個,其中正在開采的123個,停采、閉坑的37個。開采的成因類型包括熱液型和熱水沉積型。開采的省份主要是浙江,其次有內蒙、福建、云南、湖南、廣西、廣東、安徽、河北等省區。自1986年以來,我國螢石年產量一直居世界各國之首,占世界年產量從18.5%上升到41.6%、呈直線上升趨勢。我國螢石的一半或一半以上用于出口、出口量亦呈上升趨勢。
我國螢石礦床分為熱液型和熱水沉積型兩大成因類型。根據礦石的產狀及礦物組合又將熱液型細分為單一型和伴生型;熱水沉積型亦細分為單一型和伴生型。
根據礦床空間分布特征及其與大地構造的關系可將螢石劃分為5個成礦帶:(1)東南沿海成礦帶,(2)揚子成礦帶,(3)東秦嶺成礦帶,(4)內蒙吉林成礦帶,(5)興安成礦帶。這5個成礦帶都是成礦遠景較好的地區。
東南沿海成礦帶成礦遠景區,其礦帶延伸方向為NE向,南西起自南寧,北東止于寧波,長約1800km;北西起自長江,南東止于海邊,最寬處約760km。范圍基本與華南造山帶吻合。多數螢石礦床位于本帶,是中國最大的螢石成礦帶。
揚子成礦帶成礦遠景區,其礦帶位于揚子準地臺,延伸方向為EEN~WWS,并略呈弧形。西起自昭通,東止于太湖,長約2080km,寬約100~520km。本帶內礦床類型均為熱液型,礦床數目大約40多個。但是,再發現一定數量的熱液型螢石礦床還是可能的。
東秦嶺成礦帶成礦遠景區,該成礦帶位于秦嶺造山帶東段,延伸方向為NW-SE向;西起自西安,東止于六安,長約1920km,寬約120km;分布有熱液型螢石礦床18個,其中大型3個、中型7個、小型8個,中、大型礦床占55%。螢石礦床的出現,表明本區深部存在有F源。
內蒙古吉林成礦帶成礦遠景區,本礦帶位于天山興安造山系,延伸方向大致為EW向。西起自內蒙達來呼布鎮,東止于吉林市,長約2800km,寬約240km。礦床數目較多,以中、大型礦床為主,全國最大的螢石礦床位于本區;礦床類型包括熱液型和熱水沉積型,是僅次于東南沿海成礦帶的第二大成礦帶。
興安成礦帶成礦遠景區,該成礦帶位于大興安嶺地區,大地構造位置為天山興安造山系東端;礦帶延伸方向為NNE,長約800km,寬約320km。共有8個螢石礦床,其中,中型2個,小型6個,均為熱液型礦床。該成礦帶離內蒙吉林成礦帶較近,地質及構造特征有較多相近之處,所以,有一定成礦遠景,值得重視。
華北成礦區位于華北準地臺東北部,延伸方向呈EW向,東西長約800km,南北寬約280km。區內共有螢石礦床14個,均為熱液型,其中大型1個、中型5個、小型8個。本區灰巖地層廣泛發育,中生代時期地臺活化、部分地區有酸性巖漿巖侵入,斷裂較發育,所以有一定成礦遠景。
截止1995年,我國累計探明儲量11325.7×104t,保有儲量2265.0×104t(礦物),主要分布于東南沿海地區的湖南、浙江、福建及江西省,其次分布于中南地區的湖南、湖北及河南省和華北地區的內蒙、吉林省(區),此外,廣東、陜西、河北、山西、安徽、四川、云南、新疆、江蘇、北京及貴州等省、市、區也有分布。
1564年,Agricola發現了螢石的助熔性,此后首先在冶金工業上應用。20世紀中期,化學工業開始應用螢石制造氟化物、開辟了螢石應用的新領域;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化學工業對螢石的需求量與日俱增,到目前為止,其消耗量占總消費量的50%左右。因此,螢石已成為重要的化工礦產資源。此外,螢石還廣泛用于陶瓷、醫藥、電機、航空等領域。
世界螢石市場形勢總體上是按“波浪式”規律周期性地變化的。
我國的螢石市場受世界市場影響不大,形勢一直較好;產量個別年份雖有波動,但波動幅度不大,總體上呈上升趨勢;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上升幅度明顯增大。今后,隨著世界螢石市場的復蘇,中國螢石產量上升幅度會更大。
到目前為止,全國發現并已探明儲量的螢石礦床大約231個,其中正在開采的123個,停采、閉坑的37個。開采的成因類型包括熱液型和熱水沉積型。開采的省份主要是浙江,其次有內蒙、福建、云南、湖南、廣西、廣東、安徽、河北等省區。自1986年以來,我國螢石年產量一直居世界各國之首,占世界年產量從18.5%上升到41.6%、呈直線上升趨勢。我國螢石的一半或一半以上用于出口、出口量亦呈上升趨勢。
我國螢石礦床分為熱液型和熱水沉積型兩大成因類型。根據礦石的產狀及礦物組合又將熱液型細分為單一型和伴生型;熱水沉積型亦細分為單一型和伴生型。
根據礦床空間分布特征及其與大地構造的關系可將螢石劃分為5個成礦帶:(1)東南沿海成礦帶,(2)揚子成礦帶,(3)東秦嶺成礦帶,(4)內蒙吉林成礦帶,(5)興安成礦帶。這5個成礦帶都是成礦遠景較好的地區。
東南沿海成礦帶成礦遠景區,其礦帶延伸方向為NE向,南西起自南寧,北東止于寧波,長約1800km;北西起自長江,南東止于海邊,最寬處約760km。范圍基本與華南造山帶吻合。多數螢石礦床位于本帶,是中國最大的螢石成礦帶。
揚子成礦帶成礦遠景區,其礦帶位于揚子準地臺,延伸方向為EEN~WWS,并略呈弧形。西起自昭通,東止于太湖,長約2080km,寬約100~520km。本帶內礦床類型均為熱液型,礦床數目大約40多個。但是,再發現一定數量的熱液型螢石礦床還是可能的。
東秦嶺成礦帶成礦遠景區,該成礦帶位于秦嶺造山帶東段,延伸方向為NW-SE向;西起自西安,東止于六安,長約1920km,寬約120km;分布有熱液型螢石礦床18個,其中大型3個、中型7個、小型8個,中、大型礦床占55%。螢石礦床的出現,表明本區深部存在有F源。
內蒙古吉林成礦帶成礦遠景區,本礦帶位于天山興安造山系,延伸方向大致為EW向。西起自內蒙達來呼布鎮,東止于吉林市,長約2800km,寬約240km。礦床數目較多,以中、大型礦床為主,全國最大的螢石礦床位于本區;礦床類型包括熱液型和熱水沉積型,是僅次于東南沿海成礦帶的第二大成礦帶。
興安成礦帶成礦遠景區,該成礦帶位于大興安嶺地區,大地構造位置為天山興安造山系東端;礦帶延伸方向為NNE,長約800km,寬約320km。共有8個螢石礦床,其中,中型2個,小型6個,均為熱液型礦床。該成礦帶離內蒙吉林成礦帶較近,地質及構造特征有較多相近之處,所以,有一定成礦遠景,值得重視。
華北成礦區位于華北準地臺東北部,延伸方向呈EW向,東西長約800km,南北寬約280km。區內共有螢石礦床14個,均為熱液型,其中大型1個、中型5個、小型8個。本區灰巖地層廣泛發育,中生代時期地臺活化、部分地區有酸性巖漿巖侵入,斷裂較發育,所以有一定成礦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