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溺人妻木下凛子中文字幕-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100000熟女乱伦-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精品

【原創】浙江大學涂江平教授:電化學儲能領軍人物


來源:中國粉體網   昧光

[導讀]  涂江平教授

中國粉體網訊


1、個人簡歷

 

1981年-1985年在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學習,獲得工學學士學位。

 

1988年9月-1994年3月在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學習,獲得工學碩士、博士學位。

 

1998年1月-2000年1月獲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基金,任日本廣島大學工學部研究員。

 

2000年1月-現在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任教,2000年7月被評為教授;2001年1月被評為博士生導師;2016年被評為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

 

現任浙江大學金屬材料研究所所長,浙江省電池新材料與應用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際電化學學會會刊Electrochimica Acta編委(Editor)。

 

2002年獲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2004年入選浙江省“新世紀15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2006年入選重點資助人員。

 

 

 

2、主要研究方向和成果

 

(1)電化學儲能(如鋰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鋰硫電池、超級電容器、固態電解質

 

(2)能量轉換領域(電致變色器件)

 

(3)材料表面處理

 

負責完成或在研7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目、1項863計劃納米材料專項和1項國防先進材料專項、2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1項國家重大研發專項項目、6項國防科工委(局)軍品配套、海軍裝備部和航天科技項目以及1項教育部國防支撐計劃項目、2項高等學校博士點專項科研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和重點基金,浙江省、上海市科技計劃重點項目和40余項企業委托科研項目,作為主要參加者完成了2項973項目。

 

所研制的鋰離子動力電池系統獲得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證,成功用于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系統。

 

至2019年2月,已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SCI收錄論文523篇,其中ESI高被引論文近年來一直保持在25-45篇之間

 

SCI收錄論文他引22600多次,h-index= 78(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

 

2015-2018連續4年入選科睿唯安(湯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學家,2014-2018年入選Elsevier高被引學者;獲得發明專利授權119件。

 

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得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和浙江省科學技術二等獎4項。

 

 

 

3、涂江平教授團隊研究進展

 

(1)多功能金屬復合負極

 

 

 

涂江平教授團隊通過二氧化錫(SnO2)與熔融鋰的原位反應設計了一種多功能金屬復合負極,形成Li22Sn5合金、Li2O與殘余Li的復合結構。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表明,Li22Sn5合金具有0.18eV的超低Li⁺擴散勢壘,可促進鋰離子快速傳輸。分子動力學(AIMD)模擬證實,Li2O的存在能通過抑制Li6PS5Cl分解實現界面鈍化。對稱電池的臨界電流密度達1.8mA・cm-2,在0.2mA・cm-2電流密度下可穩定循環超1700h。采用該金屬復合負極的全電池在0.5C倍率下循環350次后,容量保持率為78.2%,在不同電流密度下均展現出更優異的循環穩定性。

 

2、自分散鹵化物正極電解質(LIC@T)

 

 

 

涂江平教授和王秀麗教授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發表了題為“Self-Dispersing Halide Catholyte Engineering for Enhanced Areal-Capacity All-Solid-State Lithium Batteries”的研究論文。該工作通過四氯鄰苯醌(o-TCBQ)與Li3InCl6(LIC)之間的配位化學,設計了一種自分散鹵化物正極電解質(LIC@T)。該策略利用o-TCBQ的空間位阻效應,有效抑制了LIC顆粒的熱力學團聚行為,實現了顆粒尺寸的減小和分散性的提升。結合干法制備工藝,該正極在僅17 wt%的電解液含量下仍構建了高效連續的離子/電子傳導網絡,顯著提升了面容量的循環穩定性。

 

3、瀝青預氧化(APO)和碳化工藝調控瀝青基硬碳負極材料(HCs)微觀結構的策略

 

 

 

涂江平、王秀麗團隊提出了一種通過瀝青預氧化(Asphalt Preoxidation, APO)和碳化工藝調控瀝青基硬碳負極材料(HCs)微觀結構的策略,以顯著提升其在鈉離子電池中的電化學性能。團隊通過在特定溫度下進行空氣預氧化,引入含氧官能團(OCGs),形成無序碳骨架,抑制碳化過程中的石墨化,從而促進硬碳材料中無序相和豐富微孔的形成。此外,還通過調整碳化溫度,優化了硬碳的層間距和微孔結構。

 

4、通過引入交聯網絡聚合物策略來調節丁二腈(SCN)基塑晶電解質中鋰離子的傳輸路徑

 

 

 

涂江平教授、王秀麗團隊提出了一種通過引入交聯網絡聚合物策略來調節丁二腈(SCN)基塑晶電解質中鋰離子的傳輸路徑,以顯著提高其離子導電性。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研究者采用了含氧豐富的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和季戊四醇四(3-巰基丙酸酯)(PETMP)構建了高度交聯的聚合物網絡,并通過改變PETMP與EGDMA的比例來調節交聯密度,從而改善了聚合物的機械性能和電化學穩定性。此外,這種交聯網絡結構有助于形成穩定的離子傳導路徑,增強了鋰離子的沉積穩定性,使得丁二腈基聚合物電解質在室溫和零度下均展現出優異的離子導電性,有效提升了固態鋰金屬電池的性能。

 

5、復合硫陰極

 

 

 

涂江平教授團隊通過在PEO基固態電解質中引入NWOx-40添加劑,本研究成功制備了一種復合硫陰極,該陰極通過調制Li+導電環境和加速硫轉化動力學,顯著提升了電池性能。利用氧空位工程,NWOx-40納米棒展現出更強的吸附能力,有效固定和催化生成的LiPS,從而提高了Li+的傳輸效率并增強了氧化還原反應動力學。采用NWOx-40/S陰極的PEO基固態鋰硫電池,在0.1C的電流密度下經過200次循環后,仍能保持927.8mAhg-1的高容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5mgcm-2的高硫負載條件下,電池在0.5C的電流密度下經過250次循環后,容量仍保持在429.1mAhg-1,顯示出卓越的性能。本研究為設計陰極添加劑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有效增強了PEO基固態鋰硫電池中的電荷轉移行為并抑制了活性材料的損失。

 

6、可規模化生產的Li-Al-Cl分層結構(LACSS)

 

 

 

涂江平教授團隊開發了一種可規模化生產的Li-Al-Cl分層結構(LACSS),通過應變激活的分離行為,有效穩定了全固態鋰金屬電池中的負極/硫化物電解質界面。LACSS在表面富集了Li9Al4和LiCl,形成了堅固的固態電解質界面(SEI),同時在體相中由鋰金屬稀釋構建了骨架,這種獨特的相分布顯著提升了界面穩定性。實驗結果表明,LACSS對稱電池展現出了卓越的電化學性能,包括極限電流密度(2.5 mA cm−2)和在嚴苛條件下的長循環穩定性(>400小時)。此外,當LACSS與高電壓NCM83125正極配對時,全固態鋰電池在300個循環后仍能保持92.3%的容量保持率。這些結果證明了LACSS在實際工業生產中具有應用潛力,為全固態鋰電池的界面工程提供了一種新的實用方法。 

 

參考來源:

浙江大學

一種用于硫化物基全固態電池的快速離子傳導和界面鈍化復合鋰金屬負極

可規模化生產的Li-Al-Cl分層結構在全固態電池中的運用

Self-Dispersing Halide Catholyte Engineering for Enhanced Areal-Capacity All-Solid-State Lithium Batteries

Modulating Ionic Conduction and Accelerating Sulfur Conversion Kinetics through Oxygen Vacancy Engineering for High-Performance Solid-State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Modulating the Li-Ion Transport Pathway of Succinonitrile-Based Plastic Crystalline Electrolytes for Solid-Stat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Oxygen-Crosslinker Effect on the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sphalt-Based Hard Carbon Anodes for Sodium-Ion Batteries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昧光)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

推薦0

作者:昧光

總閱讀量:14640520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網友評論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粉體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粉體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粉體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 本網凡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兩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粉體大數據研究
  • 即時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