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實創微納科技有限公司

已認證
四川實創微納科技有限公司
已認證
‘您的愛車是否感覺“力不從心”?續航里程大幅縮水,更換電池又面臨高昂成本?當新能源車電池容量衰減30%,高昂的換電成本與續航焦慮便成為行業痛點。2025年初,復旦大學團隊開發的鋰載體分子技術經央視報道引發廣泛關注——這項通過補充活性鋰修復電池的技術,僅以不足更換成本10%的費用,即可使舊電池續航恢復至100%,猶如為老化電池注入“強心劑”,激活電池二次生命。’
鋰離子電池容量衰減的核心原因
首次充放電過程中,電解液在負極表面不可逆分解形成固態電解質界面(SEI膜)。該膜雖可穩定負極結構并保證離子傳導,但其生成過程持續消耗來自正極的活性鋰,導致電池可用容量永久性下降。
補鋰技術:正極路徑的產業化突破
補鋰技術通過補償活性鋰損失提升電池能量密度與循環性能,分為負極補鋰與正極補鋰兩類:
負極補鋰:
在負極預存活性鋰(物理/化學/電化學法),補償SEI消耗。但涉及鋰箔、正丁基鋰等危險材料,工藝復雜且需惰性環境保護。
正極補鋰(主流方向):
過嵌鋰正極材料(如Li~1+x~Mn~2~O~4~):通過化學/電化學處理使正極富鋰,首圈充電釋放不可回嵌的鋰離子。但制備工藝復雜且安全性要求高。
正極補鋰添加劑(產業化首選):將富鋰化合物(LFO、LNO等)加入正極漿料,首次充電時不可逆脫鋰補償SEI損失。
核心優勢
工藝兼容性強:直接添加至現有正極勻漿流程,無需改造產線;
安全性高:規避金屬鋰及高危試劑操作;
成本效益顯著:修復費用<換電成本的10%;
性能提升明確:添加3%質量分數的LNO,磷酸鐵鋰電池能量密度提升4.9%,循環壽命延長50%。
正極補鋰劑的技術路線與適配性
關鍵數據:經正極補鋰處理的鋰電池,在12,000次循環后仍保持接近新電池性能。
產業布局:頭部企業加速產能落地
德方納米:2024年12月披露:補鋰增強劑獲儲能、乘用車、商用車等多領域項目定點,實現小批量出貨;子公司德方創域2025年1月/3月/6月完成融資(1.47億/1.5億/1億元);現有產能5,000噸/年,規劃產能45,000噸/年。
深圳研一:自主開發LNO、LFO添加劑,獲下游客戶高度認可。
湖南升容科技:2025年6月投產年產2,000噸補鋰劑項目(投資2億元),主產SR21(LNO)、SR51(LFO)。
安達科技:在2024年10月公告的投資者調研紀要中介紹:補鋰劑處于中試,預計2026年量產。
趨勢展望:從技術選項到性能“標配”
正極補鋰技術憑借工藝簡易性、安全性及成本優勢,已成為彌補活性鋰損失的最優產業化方案。隨著頭部企業產能擴張與技術迭代,正極補鋰劑有望成為動力電池、儲能電池提升能量密度與循環壽命的標配材料,為新能源產業提供可持續的電池健康管理方案。
參考來源:
1.梅悅旎等《鋰離子電池正極補鋰技術研究進展》
2.上海證券報《中國新技術:“打一針”,讓鋰電池“起死回生”》
3.德方納米公告、東吳證券、常德發布等
4、粉體網《正極補鋰:給電池打一針“強心劑”》
注: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請告知刪除!
最新動態
更多
虛擬號將在 秒后失效
使用微信掃碼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