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新時代的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毋庸置疑,我們如今的生活水平改善以及提升都受益于科技。與此同時,科技也在悄悄幫助著一部分行為障礙人士回歸到正常生活。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的數據顯示,全球有0.5%的人需要假肢、矯形器或康復服務,這個數字表示全球大約4000萬人都需要外部工具來支持他們的日常活動。而在這4000萬人中,又有很大一部分人由于經濟拮據或生活在偏遠地區,無法承擔傳統義肢高昂的費用或較長的治療周期。
針對這一情況,目前世界各地已有越來越多的組織機構利用3D打印技術來完成義肢的開發制作,以幫助那些需要義肢的人。在巴拉圭,有這樣一個非營利的3D打印義肢組織——PO。
【PO】的由來
在巴拉圭,一家醫院每天會進行 1 - 2 次截肢手術。而在這些經歷截肢手術的病人中,后續能裝上義肢的人數不足1% 。
2014年,Fernando Vallese和Eric Dijkhuis了解到這一情況,決定成立一家非營利的3D打印義肢組織,招募成員設計、研發和制作高質量、低價格的3D打印義肢,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獲得義肢,擁有更美好的生活。
▲創始人Eric Dijkhuis(左)和Fernando Vallese(右)
他們將組織命名為“PO”。這個詞取自巴拉圭地區第二官方語言瓜拉尼語“手”,他們說這代表著團體創立的初衷——獨一無二且擁有自信。所以,這也成為了其所研發的3D打印義肢的名稱。
他們堅信,每一個“PO”的誕生便能影響這個世界的點點滴滴,每一個“PO”的背后都擁有一個溫暖的故事。
卓越的工作成果
據組織成員Mateo Acosta介紹,目前團隊專職人員已發展至12人,同時還有來自美國、阿根廷、英國、德國等世界各地的志愿者,這些人中很多都是各領域的專家。
▲團隊成員合影
▲志愿者會面
據悉,在2014年向用戶交付了第一個“PO”后,他們已在南美洲范圍內(巴拉圭、阿根廷、巴西、玻利維亞、哥倫比亞和洪都拉斯)提供了300多個義肢。
“我們不僅僅制作單一的手部或腿部的義肢,我們還為特定用途開發專門的義肢,這樣可以更方便用戶日常生活和工作使用。如我們為騎自行車、理發、化妝、拉小提琴等用途開發了適配的義肢,是3D打印讓這一切不受限制。” Mateo Acosta表示。
當初的1號用戶 Elías Benítez如今已擁有 4 、5個3D打印義肢,他每天都會根據不同的用途選擇不同的義肢,如就餐、拉小提琴或彈吉他。
隨著定制的需求不斷增加,工作場地也在不斷擴大。“我們有一間專門制作3D打印義肢的工作間,我們稱它為PoTaller。整個區域有明確的工作區劃分,”Mateo Acosta介紹,“左邊的工作臺為手部義肢組裝區,右邊的為腿部義肢組裝區,中間為3D打印區。設備在不斷地增加。目前我們有3臺引領者2S、1臺冒險家3、1臺發現者和1臺夢想家,制作一個手臂義肢的時間不超過一周。”
▲PoTaller工作間展示
在問到3D打印義肢的適用年齡,Mateo Acosta表示,“最近我們的工作對象是 6 歲的兒童,我們主要為他們制作具有簡單功能的美學義肢,比如寫字。其余的義肢沒有使用年齡限制,我們會根據每一個客戶的需求量身定制。”
據了解,他們現在還在開發帶有肌電裝置的新義肢,以及與工業設計師Rafael Mongelos和金屬制造公司L'acerie合作,開發腿部義肢的金屬配件,可以帶來更好的使用體驗。
期許與拓展
隨著PO的不斷壯大,他們的雄心不止于此。他們已與30多家組織進行合作,其中包括可口可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知名機構,并制定了拉丁美洲第一個3D打印義肢標準,有效促進行業的規范。
他們還在積極地推進社會科學相關的STEAM教育,與多所著名高校機構達成戰略合作,開展社會問題及醫學科技的相關研究,提供實習機會,組織線上線下活動,幫助殘疾人士更好地融入社會。
同時,由于團隊女性成員占了多數,他們開始關注性別歧視等問題,致力于促進女性社會地位的提升,獲得公正的教育和工作的機會。
現在的PO,已經不僅僅致力于3D打印義肢的研制。目前他們正朝著促進社會的平等和諧而努力,這場偉大而溫暖的夢想之旅將一直繼續。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長安)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