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粉體網訊 隨著電子設備的功率和集成度提升,系統內部的功率密度越來越高,在設備運行過程中產生大量廢熱,電子器件對溫度十分敏感,當工作溫度過高時,會產生熱應力,損壞相關組件的結構,又或是某些材料會因為高溫熔斷,導致器件本身出現破損。
在電子設備的熱管理方案中,風冷和液冷是非常經典的散熱冷卻方式。一些電子設備運行時,局部發熱量可達1000W/cm2以上,顯著高于常壓下沸水的熱流密度,傳統的風冷、液冷等方式無法滿足散熱需求,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設備性能的提升。

圖片來源:pixabay
液冷中,兩相傳熱方式由于擁有相變時帶來的潛熱優勢,氣-液相變傳熱可以在更小的液體流量條件下實現更高的散熱性能。而對于兩相傳熱來說,從液相變為氣相包含蒸發和沸騰兩個部分,蒸發是在液體表面相變,沸騰則是在液體內部相變。
基于以上研究,近年來出現了一種新型沸騰方式,即利用冷卻液在熱源表面形成的液膜沸騰,該法本身就已經是對沸騰過程的優化,達到高效散熱目的,是目前國際上前沿的可實現超高熱流密度散熱的方式。
這種散熱方法的高傳熱性能依賴于精致的表面設計。
然而,當前液膜沸騰的表面設計通常基于經驗,缺乏理論指導。這是由于復雜的液-汽相變過程,涉及氣泡和液膜的復雜動力學以及由此產生的傳熱。不同表面的紋理結構進一步增加了復雜性,使得散熱能力的預測成為長期挑戰,從而阻礙了最佳表面的開發。
據外媒報道,為了應對這一挑戰,華中科技大學楊榮貴教授團隊開發出高保真模型,來預測各種紋理表面上的液膜沸騰傳熱。相關研究結果發表于期刊《National Science Review》。

圖片來源:期刊《National Science Review》
該模型不僅能夠預測散熱,還能夠預測表面溫度,可以預測通過不同相變模式(蒸發或沸騰)散發的熱量。各種紋理表面的模型預測與實驗數據非常吻合。新模型預計將指導新熱管理表面的設計。這對于設計下一代電子產品的高性能冷卻策略非常重要。
來源:蓋世汽車網
(中國粉體網編輯整理/山川)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