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澤攸科技有限公司

已認證
安徽澤攸科技有限公司
已認證
在探索微觀世界的征程中,無論是觀察還是“雕刻”,我們始終面臨著一個根本性的物理限制——衍射極限。這個源于波的衍射天性的限制,如同一個無形的屏障,決定了我們能看清多小的物體,能加工多精細的結構。然而科學的魅力恰在于不斷挑戰并突破極限,本文將從物理直覺出發,深入淺出地探討衍射極限的本質,比較光學與電子束在此限制下的表現,并最終延伸至激動人心的超分辨率技術。
衍射極限:看得見的“模糊”邊界
想象一下,你試圖用一個水波去探測水中的一根細柱子。如果柱子比波長寬得多,波浪會在柱子后方形成清晰的影子,你可以輕易判斷柱子的存在和位置。但如果柱子變得非常細,甚至比水波的波長還要窄,那么波浪將不再形成清晰的影子,而是會“繞過”柱子繼續傳播,仿佛柱子不存在一樣。這個現象就是衍射。
同樣,光作為一種電磁波,在通過透鏡(例如顯微鏡的物鏡)匯聚成像時,也會發生衍射。一個理想的點光源,經過完美的光學系統后,并不會形成一個無限小的亮點,而是一個中心亮、周圍環繞著明暗交替同心圓環的圖案,這個圖案被稱為艾里斑。 這個光斑的大小,直接決定了光學系統的分辨能力。
圖 艾里斑隨圓孔直徑的變化3D圖
物理直覺:你可以將透鏡想象成一個光的“閘門”。光波通過這個有限大小的閘門時,其傳播方向會發生一定程度的彌散,無法被完美地聚焦到一點。這個“閘門”開得越大(即數值孔徑NA越大),或者通過的波的“個頭”越?。床ㄩLλ越短),衍射效應就越不明顯,聚焦的光斑也就越小。
19世紀的物理學家恩斯特·阿貝(Ernst Abbe)將此規律量化,提出了著名的阿貝衍射極限公式:
d=λ/(2n*sinθ)=λ/(2*NA)
其中:
d 是系統能分辨的兩個點之間的最小距離,即分辨率。
λ 是所用波的波長。
n 是介質的折射率。
θ 是透鏡收光錐角的半角。
NA=n*sinθ 是數值孔徑,表征了透鏡匯聚光線的能力。
這個公式直觀地告訴我們,要想看得更清楚(d更?。?,只有兩條路可走:要么縮短波長λ,要么增大數值孔徑NA。 然而,對于傳統光學顯微鏡,可見光的波長范圍約為400-700納米,而NA值受限于材料和物理尺寸,通常最大也就在1.4左右。這使得傳統光學顯微鏡的分辨率極限被“鎖死”在200納米左右,對于更小的病毒、蛋白質分子或芯片上的納米結構便無能為力。
圖 電磁波譜·光譜
從光子到電子:一場分辨率的革命
既然光的波長限制了我們前進的腳步,科學家們便將目光投向了擁有更短波長的粒子——電子。根據路易·德布羅意于1924年提出的物質波理論,運動的粒子也具有波動性,其波長(德布羅意波長)λ 與其動量 p 成反比:
λ=h/p(h 為普朗克常數)
當電子被高電壓加速時,其速度極快,動量極大,因而對應的波長可以變得非常短。例如,在一個加速電壓為10千伏(kV)的電子顯微鏡中,電子的波長約為0.12埃(?),即0.012納米,這比可見光的波長短了數萬倍!
這種波長上的巨大優勢,使得電子束成為探索和加工納米世界的理想工具。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和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利用電子束作為“光源”,輕松地將分辨率提升至納米甚至亞納米級別,讓我們得以窺見原子尺度的世界。
同樣地,在微納加工領域,電子束光刻(EBL) 技術也利用了電子束的短波長優勢。它使用聚焦后的高能電子束,像一支超高精度的“筆”,直接在涂有感光材料(抗蝕劑)的基底上進行“繪制”,從而定義出極其精細的電路圖案。
圖 澤攸科技電子束光刻機
例如,由澤攸科技研發的 ZEL304G 電子束光刻機,正是利用了場發射電子槍產生的高質量電子束。在15kV加速電壓下,圖像分辨率可優于1納米,最小束斑尺寸可小于等于2納米。這意味著它理論上具備在基底上“雕刻”出接近這個尺度的圖形的能力。其實現的小于10納米的最小單次曝光線寬,就充分展現了電子束在突破光學衍射極限方面的巨大潛力。這種能力對于新材料研究、量子計算、半導體以及光子器件的研發至關重要。
超分辨率:打破“規則”的智慧
盡管電子束表現出色,但在某些場景下(如活細胞成像),我們仍希望使用對樣品損傷更小的可見光。于是,科學家們開始思考:阿貝衍射極限真的是不可逾越的鐵律嗎?答案是否定的。阿貝的推導基于一系列經典假設(如遠場、線性響應等),如果我們能巧妙地“繞過”這些假設,就有可能實現超越衍射極限的“超分辨率”成像。
1.近場光學:打破“遠場”假設
阿貝衍射極限本質上是一個遠場限制。光在傳播過程中,除了攜帶物體高頻細節的倏逝波會隨著距離指數衰減外,只有攜帶低頻輪廓信息的傳播波能夠到達遠處的探測器。
物理直覺:想象一下在水面投下一顆石子,近處的水波紋理非常復雜(包含高頻細節),但隨著波紋向遠處擴散,這些復雜的細節很快就消失了,只剩下平緩的大波浪(低頻信息)。
圖 近場光學示意圖
近場掃描光學顯微鏡(NSOM)的思路就是,既然高頻信息在近處,那我就把探測器做得非常小(一個比波長還小的探針尖端),然后貼著樣品表面去“摸”,在倏逝波衰減消失前就將其捕獲。 這樣便能獲得遠超衍射極限的分辨率,但代價是掃描速度慢,且只能對樣品表面成像。
2.“智取”而非“強攻”:STED與PALM/STORM
另一類超分辨率技術則更為巧妙,它們通過“欺騙”的方式繞過衍射極限。
受激發射損耗顯微鏡(STED):它用一束正常的激發光照射樣品,然后在激發光斑的周圍再套上一圈環形的“損耗光”。這束損耗光會通過受激發射的方式,讓周圍區域的熒光分子“熄滅”,只留下中心極小區域的分子發光。通過掃描這個被“壓縮”了的發光點,就能獲得超分辨率圖像。
圖 STED工作原理圖
光激活定位顯微鏡(PALM)/隨機光學重構顯微鏡(STORM):這類技術利用了分子的“開關”特性。它們在同一時間只隨機激活樣品中一小部分、彼此間隔遠大于衍射極限的熒光分子,讓它們各自的艾里斑不會重疊。通過精確定位每個艾里斑的中心,就能得到這些分子的精確位置。然后將這批分子“關閉”,再激活另一批,如此反復,最終將成千上萬幀圖像中定位到的分子坐標疊加起來,重構出一幅超分辨率的圖像。
圖 PALM示意圖
這些技術的共同點在于,它們不再試圖把艾里斑“壓”得更小,而是通過空間或時間上的巧妙控制,實現了對衍射極限的超越,并因此榮獲了201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電子束世界的“超分辨率”思維
雖然電子束的波長極短,衍射極限問題遠沒有光學那么突出,但追求更高分辨率和加工精度是永恒的主題。在電子束系統中,限制分辨率的因素除了衍射,還包括電子光學系統的像差、電子在樣品中的散射(鄰近效應)等。因此,提升性能的工程實踐中也閃爍著“超分辨率”的思維火花。
像差校正:類似于光學中的高級透鏡組合,現代電子顯微鏡通過復雜的電磁透鏡系統來校正球差、色差等,使得電子束能被聚焦到更小的點,最大限度地逼近其理論衍射極限。
圖 電子束鄰近效應校正功能 · 劑量校正效果
鄰近效應校正:在電子束光刻中,當電子束轟擊抗蝕劑時,電子會在材料內部發生散射,導致曝光區域比束斑本身更大,影響了圖形的保真度。PEC技術通過預先計算散射效應,調整對不同圖形區域的曝光劑量——對密集區域減少劑量,對孤立區域增加劑量——從而補償散射帶來的影響。這種基于算法的“去卷積”思想,與光學圖像處理中的反卷積技術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為了從一個“模糊”的結果中,反推出一個“清晰”的原始輸入。澤攸科技EBL系統具備“臨近效應校正”功能,這正是實現高精度納米制造的關鍵技術之一。
圖 澤攸科技掃描電鏡大場拼接功能
掃描策略優化:在掃描電子顯微鏡(如澤攸科技的ZEM系列臺式掃描電鏡)中,通過優化掃描算法、降噪處理以及圖像拼接技術(大圖拼接),可以在保持高分辨率的同時獲得更大的視場,這也是一種廣義上的提升系統信息獲取能力的“超分辨率”實踐。
圖 澤攸科技ZEM系列掃描電鏡
衍射極限是所有波動系統的基本法則,它為我們認識和改造微觀世界設定了初始的邊界。從可見光到電子束,通過縮短波長,人類將分辨率的極限推進了數萬倍,催生了電子顯微學和電子束光刻等強大的技術,并由此構建了現代信息社會的基石——集成電路。
而超分辨率技術的發展則告訴我們,物理規律是用來理解和尊重的,但工程上的極限常??梢酝ㄟ^轉換思路和巧妙設計來突破。無論是近場探測、時空調制,還是計算校正,這些閃耀著智慧光芒的方法,不僅極大地擴展了我們探索未知的能力,也為未來儀器的研發提供了寶貴的啟示。
從澤攸科技提供的EBL電子束光刻機和SEM掃描電鏡產品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些基礎物理原理如何轉化為精密的工程實現。無論是利用場發射電子槍追求更小的束斑尺寸,還是通過激光干涉樣品臺實現精準定位,亦或是依靠復雜的軟件算法校正物理效應,每一步都是對衍射、散射等物理現象的深刻理解與精妙駕馭。對于身處前沿的科學家或工程師而言,深入理解這些從物理直覺到工程杰作的跨越,無疑是開啟創新之門的金鑰匙。
參考資料
1、任煜軒,于洋,王艷.超高分辨率顯微鏡推進納米生物學研究[J].生命科學,2014,26(12):1255-1265
2、維基百科:艾里斑、物質波、近場掃描光學顯微鏡等
3、Hecht, E. (2017). Optics (5th ed.). Pearson.
4、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4 - Scientific Background: "Super-resolved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NobelPrize.org.
相關產品
更多
相關文章
更多
技術文章
2025-10-15技術文章
2025-10-09技術文章
2025-09-29技術文章
2025-09-17虛擬號將在 秒后失效
使用微信掃碼撥號